为增加财政收入,当地选择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记者调研发现,在这个城区常住人口仅2万人的小城,规模较大的新楼盘就有10多个,陷入房地产库存高企、小区入住率低的局面。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楼盘停建、购房者和农民工上访等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
中部某省住建厅2016年房管局长座谈会信息显示,各县市均有大量商品房库存。有的地市商品房库存达357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在建的750余万平方米。当地房管部门认为,从地方人口数量来看,完全去库存几乎不可能。
由于城市建设资源过度向新区投入,老城区发展欠账较多,老城区逐渐成为中低收入群体的集聚区。新老城区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部分居民产生“被抛弃感”,部分老城区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滋生地。
中部某县一位83岁的严姓居民说:“最近几年,政府主要是在发展新城区,老城区变化不大,还是老样子。一到下雨天路上污水横流,内涝严重。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住,希望城市发展不要把我们遗忘了。”
记者点评:“造城运动”亟须纠偏
一些地方新区建设之所以走偏,既有旧城改造难度大的客观原因,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治理思路出现偏差的主观因素。中小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均衡新城与老城之间的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
从主观上看,部分干部缺乏担当,回避旧城改造难题。由于老城区人口密集、旧城改造涉及群体多、拆迁难度大,部分领导干部不愿碰硬,担心惹事上身,而开辟新区搞城市建设的难度则小很多。无怪乎一位乡党委书记直言不讳:“部分官员对旧城改造产生畏难情绪,首先想的不是去解决难题,而是去躲避问题。”
一些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将城建当作“面子工程”而非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新区如白纸一张,任你“涂鸦”,一支笔就能在规划上划拉出一大片,很容易出政绩。但老城区基本定型,改得再好也弄不出一朵花来。
还有部分干部急于出政绩,认为造新城反正是用政府的钱,换届之后,新区建设的后遗症自会有人来收拾。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城市资源被提前“消费”,给未来发展留下一个烂摊子。
“造城运动”的后遗症值得警惕。不可否认,受历史规划的局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城市进一步发展确实需要拓宽城市区域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但造新城需要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应正视和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绝不能拍脑袋决策、拍桌子上马、拍屁股走人,在大干快上、轰轰烈烈之后,留下一地鸡毛。(记者 余贤红 李钧德)
统计局: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分别有89个和124个,中部地区分别有80个和89个,西部地区分别有94个和92个,东北地区分别有34个和55个。>>
部分农民工不太愿进城落户 官方回应城镇化热点
“2016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之年。”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了新突破,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性政策,包括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总体方案,以及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土地、住房等配套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四梁八柱”政策框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