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宗左手落有残疾,可却从未因此少出半分力气。挖不了坑,她就跪在地上,单手刨石块和泥土,一来二去手上全是血泡,血泡又结成厚厚的茧片。
然而,荒滩上种树谈何容易!“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今年77岁的隆子县原县委书记多吉回忆。
1968年,进入植树造林的攻坚期。当时,几千名干部群众誓用绿龙锁风沙。但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低,加之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栽了两年树,最终只活了不到100棵,这极大地挫伤了人们造林的积极性。
失望犹如一座大山,压在隆子县干部群众的肩上。但抱着“宁愿治沙种树累死,也不要被风沙折磨死”的坚定信念,隆子人再次拿起植树工具,开始新一轮植树。
慢慢地,在探索和失败中,隆子人逐渐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以草护林、以林固沙的治理办法。
渐渐地,草绿了,树长了,风沙少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接续朗宗的事业,隆子县成立造林领导小组,学习科学造林,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造林绿化、美化隆子”之战。
多年的不懈坚守,隆子人终于在河谷一带筑起了面积达6.78万亩、长40多公里的沙棘林带,风沙也就此低下了头。
寻金记:绿色理念孕育“绿色未来”
如今隆子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降”的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增至31.5%,年风沙天数降为20多天,大面积荒山和荒滩呈现出绿树婆娑的美姿。
“自然环境好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放牧的地方多了,起风时只有树叶沙沙响,不见风沙刮满坡,就连老人的哮喘也不再犯了。”说起如今隆子的变化,隆子县林业局局长扎西桑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植树治沙除了增添绿意,还在隆子人心中播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多年来,隆子县委、县政府坚持绿色发展观,给当地的“绿色接力”注入了新内涵,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特别是近几年,隆子“人种树”与“树养人”和谐共生景象带来的“生态红利”更加显现。
盛夏时节,走进隆子县扎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绿意盎然,辣椒、黄瓜、西瓜等蔬菜瓜果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现在,我们村坡上绿树成荫,圈里牛羊成群,家家有产业,户户收入高。这一切都离不开植树治沙。”正忙着摘菜的村民罗布乐呵呵地说。
生态农业、畜牧已成为隆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几大农产品产业链。同时,还建成了黑青稞、蔬菜大棚、优质奶牛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据统计,2016年全县牲畜出栏57338头,出栏率30%。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守住这片绿色,发展才能更有劲头。”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说。
53年的“绿色接力”让隆子改天换地,今天的隆子人仍然执著地守护“绿色”,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西藏力争到2020年年均造林面积超9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