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运气很好,娶了一个好妻子,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任何时候都会告诉我没事,加油。我们家开了个装潢店,当时的收入还可以,后来也倒闭了。我每年能出去一段时间,这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了,如果我每年不这么过的话,会觉得缺点什么。
我每个月还贷款,有两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出门的时候不但不创造效益,还要消耗,我已经把花销压缩到极低。出门买水的话有1块5的1块的,我都买1块的,能省则省。而且有一段时间我家里花销很紧张,到了我住三四十块钱的旅店都得算计算计的程度,每天核算花了多少钱,如果超过100块我就要自省一下,明天我得压缩在100以下。我在山西一个月一般花费3500,多一点的时候要4000多,反正就是从自己身上省。
谈保护:尊重古建的整体美感
作者:有人说,山西文物太多了保护不过来,也有人说,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很难调和,您怎么看?
连达: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很多人都说出问题就找文物部门,但是文物太多,我挺体谅他们的。文物部门没有多少执法权,就那么几个人,24小时有人盯着不可能的。同时,文物维修的投入从经济角度看很不合算,也没什么利用价值。
但最近看到的一种情况,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离石市区有个鼓楼,现状悲惨,屋檐都被周围的高楼挤掉了,很快就要塌了,可是不远处却修了一个富丽堂皇的仿古建筑。这就是认识问题。
前两天我在交城,县里有几条古街,一大片有年代的老房子,但有的地方正在围起来准备拆迁,这次有文水的朋友陪我来画古建,他说文水的老房子就被拆了,很后悔。
你说山西文物多,既然山西多,就应该把更多保护力量用在山西。我觉得还是重视得不够。
另外,收藏不是一个好风气,很多人去买石刻、琉璃,但是不考虑它们是从哪来的,而且文物离开了它的出生地,价值就已经打折扣了。
作者:那么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法是什么?
连达:现在政府的理念是修复,我希望尽量在保证不危及建筑安全的情况下修缮,保持一些历史现状,比如说“文革”的标语,其实也是历史的一种现象,可以保留,不能为了让建筑恢复到所谓明清的样子,把这些都去除了。
目前所谓的保护就是能不能挣钱,修缮好了是为了别人来看。历史的真实、客观或者公正,这些理念似乎有点遥远。比如说汾城镇明清时候叫太平县,这个地方有一条街,我零几年的时候去,看到一个古老的鼓楼,一条南大街两边的店铺都是清代的模样,还有当年毛主席语录,有居民的活生生的老街,拍电影都不用布景的那种。前年我又去了一趟,都修成全新的仿古建筑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