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灾后重建工作刚告一段落,就又有新的棘手问题出现——修建拿朱公路。
拿口镇原本是由拿口和朱坊两个公社合并而来。合并后,朱坊公社成了朱方村,人口约1.3万,差不多占拿口镇人口的一半,但却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从村里到镇里有十几公里远,却只有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村里的水果、毛竹等特产都运不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廖俊波深知其中的道理。
建拿朱公路,当时有两种方案,修水泥路要600多万元,修柏油路只要400万左右。而当时镇里一年财政收入才百把万元。出于使用年限等长远考虑,为避免重复投资,廖俊波坚持一步到位,修水泥路。
奔波一年多,廖俊波向上争取到了一半的道路硬化资金,然后通过动员社会能人捐款、干部老师自愿捐一个月工资等方式筹到了另一半资金。
廖俊波说,花了这么大力气才筹到这么多钱,一定要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在当时,就很有远见地选派了三组人员去监督道路施工。首先要求交通部门指派强有力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其次是镇建站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监管,最后廖俊波还提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到了哪个村的施工路段,就让该村村民代表一起参与施工管理。
拿朱公路从2001年底通车至今,近16年的时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
行走在拿朱公路上,随机采访了路上的行人,发现有些居民并不知道这条路的来历,但他们说:“这是当官的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是好事,这条路很方便。”
跟廖俊波搭班子共事的人都说,不管工作再忙,他还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他在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是有准备的,都会认真“备课”。
作为领导,廖俊波对国家政策的研究非常深,也非常细。
据财政厅和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廖俊波在拿口镇任职期间,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发改部门,只要是跟农村有关的项目,廖俊波几乎全部申请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廖俊波从镇外导入的资金有两千多万。
廖俊波曾说:“项目不但要申请,最重要还得把项目做好,如果你拿了项目不好好做,就没有领导敢再给你批项目了,这是相互支持的。”
以心交心,服务企业
2001年南平市提出“工业兴市”,廖俊波抢抓机遇,开始谋划建设拿口镇工业平台。在廖俊波的积极策划下,拿口镇顺利入选国家建设部小城市建设试点,获得启动资金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