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景区”评级成功暴露把关不严
国家旅游局印发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均可申请质量等级”。但记者采访发现,这一硬标准遭遇了软执行,一些景区甚至仍在建设、尚未开业,便成功创A。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九华陵园2009年4月1日创建3A景区“龙泉圣境”成功,当时营业执照中的经营范围仅为墓穴租赁等陵园服务,并没有“旅游开发、服务”。4月15日才拿到安徽省九华山龙泉圣境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经过一段时间试营业,直至评A成功后一年多,该景区2010年10月才正式对外营业。
虽然游客数量不多,但墓地价格却在景区招牌下一路看涨,知名度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户。销售墓地收入已经从过去每年约50万增至一千万。
蚌埠市中华玉博园虽然还没有完全建成,但也创建3A级景区成功。在玉博园入口处,两侧没有安装玻璃的高楼十分显眼,均没有商铺入驻,除了已经建成却入住率低的玉器加工、精品区,还有大量空置的建筑、土地,地面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掺杂在一起,有的因为时间太长已经陷入土壤里。
安徽省一县旅游局副局长坦言,以前,想要旅游经济获得发展,各地在景区评级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A级景区增长数量很大。
在北京240余家A级景区中,房山区有两家高尔夫俱乐部,分别列为3A/2A。其中,2A景区提香高尔夫俱乐部因为“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一度被有关部门行政处罚影响正常营业。
对此,房山区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尔夫球场申评A级景区是在大环境下想通过吸引会员之外普通游客打练习球的“转型”办法。
专家认为,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奇葩景区,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景区等级管理“只进不出”,评A只有收益没有成本。一些地方为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及影响力,甚至在主观打分中“放水”评A、在日常复核中“放水”保A。同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对于景区评A的标准较为宽泛,通用硬件指标所占分项比较大,一些景区靠“砸钱”挣分,也能通过评定。
规范景区评级、复核 提升A级含金量
记者从地方旅游和民政部门了解到,虽然对于“墓地等能否成为景区”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但业内人士认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景区应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墓地、玉器城等脱离了景区应有之义,也欠缺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等要素。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景区等级质量复核及处罚的力度。对违规评级的A级景区,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坚决将不符合要求的景区“摘牌”“降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分析说,去年国家旅游局加大对景区摘牌、降级的处罚力度,对地方景区等级管理产生很大的震慑效应,各地景区评级已经逐渐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以安徽蚌埠市为例,加大处罚与自查自纠力度,A级景区数量已由最高峰时38个,降至28个。而龙泉圣境景区连续创建4A级也未能顺利通过。
专家认为,应加大游客反映和暗访的结果作为评定依据的比重,同时增加暗访频次、抽检比例,并适当考虑每年退出的量化比例。只有增强景区的红线意识,景区建设与旅游服务才能真正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