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法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职务。
采访过程中,新文化记者试图通过电子邮件对话身在南方的学诚法师,在贤帆法师的帮助下,最终学诚法师责成秘书贤逊法师代表龙泉寺,回复了这些问题。
新文化:中国佛教文化悠远绵长,如今,社会舆论和视角将寺院看作遁世之所,佛教文化变成了出家人自己的消极随世文化。如何看世俗对于佛教文化态度的变迁?根源何在?
龙泉寺:佛教讲因缘法,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都有其因缘,佛教自身的变迁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寺庙除了是出家人修行办道的场所,还承担着教化民众、净化人心、传承文化、慈善救济等多种社会责任。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确因自身及外部各种原因趋于衰落,逐渐走向山林佛教甚至经忏佛教,其社会功能不断萎缩。到了近代,整个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低落,佛教的社会形象也随之更加低迷。要消除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正确认识佛教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积极价值,就需要当代的出家人做好自身建设,积极实践“人间佛教”理念,承担社会责任,重树中国佛教慈悲、圆融、宏博的形象。
新文化:学诚法师的微博拥有众多粉丝,龙泉寺的微信也做得有声有色,还有漫画、动画,甚至“贤二机器僧”的出现,都在展示龙泉寺借助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积极入世的态度。相对于人们认识的佛教来说,这是一种不小的改变吧?
龙泉寺:当今时代,整个世界都被纳入一个巨大的信息交互网之中,任何个人、团体、国家,包括寺院,都不可能维系一种不受外在影响的独立生存发展模式。可以说,信息时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与此同时,物质和精神的创造更加倚重人的观念和创意,而非人力、机器甚至是技术。在这样一个时代,佛教既不能与社会疏离,被动生存,也不能盲从潮流,失去佛教文化本位。佛教的寺院建设和文化传播需要以更开放的格局、更灵活的姿态、更富有创意的方式,将佛法的思想资源转化为引领时代、启迪人心的精神文化产品,并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和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如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影视、动漫等进行传播,都是佛教文化的新形态,为信息时代赋予智慧的清明和人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