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国企改革不可避免地改到通钢头上。通钢自2000年以来共经历了两次裁员。2001年,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复,通钢集团获得债转股指标,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转持通钢17.16%股份。华融与通钢协议约定,通钢集团剥离包括行政、房产在内的物业公司、学院、医院等部门和单位。
在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要求下,2005年初,通钢二次改制,剥离了33个辅业单位,移交了17个学校和7个公安机构,主业34个机构压为18个,35000名员工仅余19606人。此次改制成本高达15.7亿元。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龙集团)入局是在大面积裁员之后。2005年10月,经时任吉林省国资委常务副主任肖万民引荐,建龙集团参与通钢重组。
重组之后,建龙集团通过其持有的吉林建龙钢铁公司整体作价14.05亿元入股,持通钢36.19%股权,为第二大股东。
然而改制后通钢经营状况仍不乐观。2008年通钢负债率高企,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建龙集团再次提出要求控股通钢,掌握经营管理权,或退出实施股权分立。
为此,王珉于2009年1月7日和2月24日两度前往通钢调研,后吉林方面允诺建龙集团可以退出,前提是要等找到接盘人。然而接盘者难觅,吉林转而与建龙集团展开控股谈判。
数万名员工下岗的背景下,职工及家属普遍失去了安全感,谣言滋长,职工因恐惧而反对。然而对吉林省委以及重组方建龙集团来说,当时并没有可行的渠道与员工对话消解逐渐蔓延的仇视。
建龙集团的入局同时触动了内部人的利益。2009年7月22日,在通钢总部(长春),吉林省国资委召集通钢领导班子开会,宣布通钢重组方案,要求几位集团高层人士在建龙集团重组方案上签字。时任通钢董事长安凤成,副总经理鞠忠、胡品、孙玉斌等四人拒绝签字,当场辞职。
在2005年建龙集团重组通钢之初,在通钢15.7亿元改制成本中,有5.7亿元是用于职工买断身份的经济补偿金。因无力支付,通钢以股抵债的方式将参与改制员工所获经济补偿金转换为所在子公司的股权,而高管人员则获得9990万元奖励转为通钢约2.56%的股权。建龙集团进入增资扩股势必摊薄这些管理股。高管的反对让重组举步维艰。
建龙集团提出退出通钢并实施股权分立之时,2009年1月7日和2月24日,王珉曾两度前往通钢调研,其答允建龙集团可以退出,前提是要等找到接盘人。
7月24日,作为建龙集团谈判代表的陈国君前往通钢“说服动员”,等待他的是成千上万名抗拒改制员工的怒火。这次王珉没有如苏钢改制时那般化险为夷。陈国君被围殴致死,十几个小时内,武警公安未能从人群中将陈国君救出。
其实,在血案发生当日,王珉曾亲自打电话给时任通钢董事长安凤成,但为时已晚,命案已生。
当晚9时,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永久退出通钢重组,抗议人群方才散去。建龙集团所做出的承诺:通钢集团注册地、纳税地永久不变,员工不裁员、不减薪,增加员工收入并逐年提高内退职工待遇,也再没有机会告知通钢员工。
熟知吉林政经环境的人士认为,通钢血案完全可以称为吉林省国企改制的一个转折,甚至可成为供中国国企改制研究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