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是有印度网友对此表示了质疑或担忧。
“中国的4%增长是4400亿美元,印度的7.5%却只有1600亿。要填上这个沟还是要花很长时间,据说要到2075年去了……祝那时候活着的人好运吧。”
“你可憋说啦!”
外媒:要击败中国,先成为中国
“印度赶超中国”并不是一个新命题。
2003年,哈佛商学院的黄亚生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塔伦·卡纳曾在美国《外交政策》刊文称,印度最终会超越中国,因为中国经济依靠善变而不可靠的外国投资和技术驱动,而印度主要靠国内储蓄和创业精神驱动。
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印度出现加速,黄亚生和卡纳的预言就有可能成真。而哈佛大学这篇研究报告,遵循的也是这一逻辑。
但实际上,据商务部网站消息,早在2015年初,《外交政策》网站又刊登了文章《击败中国,首先要成为中国》,称印度经济增长超越中国的前提,是效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据此前媒体报道,印度在2015年初调整了GDP的计算方式,如果按照新的计算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国家GDP都会被抬高。受此影响,再加上2016年英镑下跌的助攻,2016年底《福布斯》杂志发布一则报告显示,印度的GDP总量已超过英国。这一消息当时引发了印度国内媒体的欢呼。
今年3月7日,印度《经济时报》还刊发了一篇和中国对比的文章,标题为“中国如此害怕印度的五大理由”。
但《外交政策》网站上那篇早于福布斯报告发布的文章指出,就算印度经济增速真的超过中国,从经济学原理看也并不奇怪,因为根据边际递减效应,印度基数较低,增长速度本就应快于比他富的中国。
此前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曾梳理世界银行数据发现,印度2015年的GDP为2.095万亿美元,而中国为11.008万亿美元,在总量上大幅领先于印度。
▲GDP数据(红线为中国,绿线为印度)
▲GDP增速(红线为中国,绿线为印度)
上述文章还指出,印度将超越中国的预测,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在已实现非常高的GDP的情况下仍保持快速增长,而印度并没有实现其增长潜力的事实。
印度要想超越中国,必须先使自己变得更像中国,这与黄和卡纳的论据正好相反。
莫迪总理的确也正在如此尝试——集中精力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项目,这些均需要外国投资和技术。
若能做到这一切并利用其年轻人居多的人口优势,印度就有可能超越中国。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