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现实中,无论是F-35战斗机,还是濒海作战舰,都在研发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外界对其真实作战能力的担忧。这一点正好与书中内容相互呼应,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两名作者最大优势在于丰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防领域的政策和技术,从而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发挥创作,构思出一部情节复杂、看似基于现实的小说。
但路透社专栏作家马修·高尔特认为,这部小说在一个基本问题上缺乏说服力,那就是中国为什么要与美国交战。小说给出的理由过于牵强,中国被粗暴地定义为“邪恶势力”,为要成为全球霸主和控制太平洋贸易通道,首先攻击美国。
高尔特表示,这种假设与当前地缘政治现实相去甚远,只是“小说中让各方交战的讨巧做法”。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中美经济相互依存,两国不会走向战争。《幽灵舰队》在前30页里不厌其烦地攻击这种观点,却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而是随便假设了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场景。
评分并不高读者给出了负面评价
《幽灵舰队》假想,在中东出现灾难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而中国变得更加军事化。两国各自拓展自己的贸易区域,中国则从美国进口所需的大部分能源。随后,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巨量天然气资源,能够借此摆脱对美国的能源依赖。更糟糕的是,中国军方让政治领导层相信,中国已经无法再拓展贸易区域,除非从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手中夺取。最终,中国首先发动了战争。
实际上,近年来炒作“中美爆发战争”的书籍并不少见。然而,只要这些书籍无法认真回答战争为何爆发这一根本问题,“中美大战”就不过是作者或书商的噱头。毕竟,借中美大战话题,提升关注度和销量,符合美国部分人士的心态,有时可能确实有效。
然而,记者3日在亚马逊网站上查询发现,这本6月30日发行的《幽灵舰队》评分并不高,只有3.5个星,不少读者在留言中给出负面评价。可见,这次“中美大战”话题不太奏效,读者似乎也对类似炒作有了免疫力。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记者发现,在《幽灵舰队》小说的网站上,一条评论给了本书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一本有趣的夏季读物”。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