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奥朗德。中新社记者何蒋勇摄
法国总统奥朗德上周表示,不会寻求明年大选连任。这是二战后法国政界首次有总统不寻求连任——奥朗德所在的社会党支持率非常低,不可能走到竞选的最后一轮。
在奥朗德宣布不寻求连任及意大利公投结果出炉后,法国极右的“国民阵线”领袖勒庞大受鼓舞。她说,这表示民众希望摒弃欧盟,“我们必须聆听不同国家对自由的渴求”。分析人士预料,她极可能杀入法国总统选举次轮投票,有望入主爱丽舍宫。
资料图:默克尔。中新社记者彭大伟摄
在德国,一度高枕无忧的总理默克尔现在似乎也可能在明年的选举中遇到麻烦。默克尔已经宣布,参加2017年大选。倘若默克尔因这股趋势而连任失败,她将成为欧洲下一位败于右翼力量的领袖。
而对于党派众多的荷兰来说,右翼党派荷兰自由党(PVV)的兴起,也使外界产生了“荷兰脱欧”的忧虑。
荷兰自由党此前发布该党纲领:对伊斯兰教采取强硬立场、不接受伊斯兰国家移民、关闭与欧盟的边境、把交给欧盟的会费返还民众手中。2016年年中的民调显示,自由党提出的“荷兰脱欧”提议,得到了近半数民众赞同。
未来:求变的选民,将带来怎样的欧洲?
近两年,欧盟内部问题不断,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英国脱欧、经济衰退、恐袭不断、难民危机……种种让人头疼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方案;未来,新的问题还有可能产生。
由此,在右翼政党和民粹思潮的冲击下,各国执政党在欧洲政坛遭遇惨败。在屡次失败、预测“失灵”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地预测未来欧洲国家各种公投和选举的结果。
“欧洲到底怎么了?”荷兰右翼政党自由党主席海尔特·维尔德斯的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们已厌倦了拒绝听从民众忧虑的政客,移民潮、法律缺失、纳税人的钱更多投放于国外,以及伤害国内就业的贸易协定等,都让民众忧心忡忡。”
有观点指出,无论是英国脱欧公投、意大利宪法公投抑或法国右翼政党崛起,表面上是民众透过手中选票,表达对国家现状及执政党的不满;但反建制情绪、对全球化、开放边界和欧洲一体化的怀疑,引发了民众对改革的反对。正是这种情绪,让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的政局面临巨大改变。
分析认为,无论右翼民粹主义是否能够掌权,多个欧洲国家执政的核心都已开始动摇。右翼的崛起正在冲击欧洲政治版图,进而影响欧盟一体化的进程。
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右翼和民粹力量的崛起短期内并不足以引发欧元消失、欧盟解体的最严重后果,但欧洲到底还要多长时间才能从困境和分裂中走出,目前依然是个未知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