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任务变化,1993年,老刘所在的单位再次面临改编,驻地、防区也随之改变。有人私下谈论单位将被裁并,并“好心”提醒他高炮部队不再会“吃香”,前途未卜不如审时度势及早退出,一时间紧张氛围无形间弥漫在官兵之中。当时,老刘的儿子刚满3岁,正处于容易生病牵扯精力的阶段,由下岗待业的妻子独自照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陡增,睡觉都不安稳。
“与其心神不定地担心自己决定不了的部队走向问题,还不如投身到装备维修中寻求心灵宁静。”他索性什么都不管,一心钻到工作岗位研究设备,最终,不仅留在部队,而且还在一项中央军委赋予的重大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再次被旅党委表彰记功。
刘殿卿。孟海涛摄
军旅人生就像传递火炬,唯有一代代官兵一棒接一棒的接续传递,部队建设才会欣欣向荣。近些年,老刘所在旅多次经历转隶改编,经验丰富的技师凤毛麟角,加之火炮技师岗位空缺,他一人要兼顾雷达、火炮、油机等装备的维修保障。
去年,该旅某营换装新型防空武器系统。第一次接触加装导弹系统的武器,许多性能参数都不熟悉。为了早日摸透手中的“铁家伙”,已年过半百的他自己查字典、写程序,先后3次进院校“当学生”、进厂家“当学徒”,夜以继日的摘抄思考,他写下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手工绘图300多幅,遇到不懂更是搞不清原理决不罢休。回来后他的笔记本都被官兵当作知识梳理的“香饽饽”。
刘殿卿(左三)。孟海涛摄
30多年来,他为单位勤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造血、输血、活血,百余名技术骨干从多种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旅的中坚力量。自己也多次立功受奖,并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等险能触及的殊荣。
从16岁当兵入伍时的满脸青涩,到如今两鬓灰白,在近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辗转奔波于各深山营院,在默默的奉献里将一段段激情澎湃的故事写进皱纹里、刻上军功章。
如今,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攻坚期,他却丝毫不见“焦虑”,这些天,他一直忙着撰写《提升野战条件下军队作战保障能力浅析》的论文,着力探索如何破解军队自身保障过度依赖地方厂家、联合作战中防空兵器如何高效伴随保障等诸多问题。
这个亲眼见证了部队历经改革越改越好的老刘始终坚信:战斗力一定会越改越高,强军梦一定能早日实现,这就是他——一名经历过“百万大裁军”越战老兵最期待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