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女兵,清一色的独生女,清一色的大学生士兵,在杨楠的带领下勇闯喀喇昆仑。12个女兵分为2个班,一个班一辆接力车,担负师基本指挥所和预备指挥所接力通信保障任务。上山前,杨楠带领她们进行过2个月的接力通信强化训练。同在一个训练场的男兵们时常投过来轻蔑的眼神:绣花枕头靠边站,打仗还是男兵上。
女兵们不服气,她们要在喀喇昆仑与男兵一比高下。但艰难的现实摆在面前:接力天线重48公斤,男兵2人从车上拆卸轻松抬走,女兵3人踉踉跄跄;固定天线钢索的地钉长60厘米,要抡起5公斤重的大锤20秒内打入地下……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行走,相当于平原负重30斤,这样的环境下再干如此消耗体力的力气活,还要追求速度,对这些20岁左右的女孩子来说,的确有些残忍。
头脑灵光的大学生干部领着一群灵性十足的大学生女兵,她们不会用蛮劲与铁疙瘩死磕,灵机一动,出其不意的想法让训法变得灵活。通信接力架设教材规定1人负责3个地钉的固定,女兵们改变训练方法,3个女兵立起天线后迅速各砸一个地钉。就这么小小的一点训练方法创新,接力车架设速度提前了15秒。
因人施训,因人定岗,杨楠把每个女兵的优长发挥到极致。二班长马隽,女兵中的“大姐”,沉稳干练,带兵有方,她担当接力架设指挥。一班副班长陈赞心细如发。杨楠让她负责线头接续组,担负接力站与指挥所通联这一关键环节的重任。身高1米73的青海姑娘、上等兵范小平主动请缨担任2号手,把扛天线、砸地钉最苦最累的活揽到自己身上。女兵的衣服口袋里时刻装着酒精棉、创可贴和活血止痛膏,天线架设、线头接续、攀登固定,随时都可能弄破双手、砸伤脚踝。看看姑娘们的双手,老茧叠加,十个手指一圈白、一圈黑,那是创可贴粘了撕、撕了又粘留下的痕迹。20岁的姑娘,这双手本不该是这样的!
2个月的苦练,女兵操作接力车的优势已经凸显,杨楠给男兵班下了“战书”。4辆接力车一字摆开,随着通信营长一声令下,对抗赛激烈角逐。拉拉队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声,快要把旁边半山腰上的冰雪震落下来。高傲的男兵班这次颜面尽扫。2∶0!两辆女兵接力车分别以8秒、11秒的优势完胜男兵班。
“简直是一群‘昆仑女汉子’!”男兵们终于服气女兵的智慧、坚韧和顽强。
女兵欢呼雀跃,杨楠理了一下被汗水粘在额头的刘海,大声说,我们是女兵,但在昆仑山,“女”只是一个修饰词,“兵”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男兵们这时才发现,玲珑剔透的“军中绿花”已被喀喇昆仑山的风霜雪雨雕琢得宛如一簇簇高原红柳,坚毅挺拔。站在10米远的距离,你已看不出她们是女兵还是男兵。硕大的凯夫拉钢盔下,她们的面容一如男兵一样黝黑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