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照片由西藏军区后勤部提供)
当“电的心愿”变成种子
■陈小菁
社会发展到今天,当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电器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对于“电”这种能源的感觉已经如同呼吸空气一样,平常而自然。谁都知道电的重要,但谁也不会为用电而发愁。然而在风雪边关,电却是那么金贵,那么真实地牵动着边防官兵的心。
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边防哨所大都远离城市、无社会依托,电力保障只能依靠太阳能、风能、水电站或柴油机发电等方式来解决,加之全靠自我保障的供电系统运行不稳定,正常用电对边防官兵来说近乎奢求。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年春节,大雪封山后的乃堆拉哨所气温骤降,发电机的机油和冷冻液都冻上了。除夕夜,为了能和全国人民一起收看春晚,战士们找出一台手摇发电机应急,但由于功率太小,收看到的电视画面时断时续、“雪花飞舞”,战士们硬是靠手摇发电坚持到晚会结束。
往事艰辛却也难忘。今天我们欣喜地发现,即使在遥远的边陲,边防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手摇发电机到柴油发电机,从风力发电到太阳能发电系统,从修建小型水电站到纳入国家电网建设规划……军地协力为哨所解难题、送温暖的脚步从未停歇,一个个边防“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
“鸟枪换大炮”的边防官兵从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中,感受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给边海防建设带来的“水涨船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戍边能力的提升。同时,依托国家电网建设规划破解边防用电难题,是军民融合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边防哨所饮水、出行、看病、取暖、吃新鲜蔬菜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长远之策。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为边防解难题“永远在路上”。相信有各级组织的持续关注、倾情关爱,有军地双方共守边关的众志成城,搭上军民融合发展快车的边海防建设,必将迈出更加稳健、铿锵的步伐。
有多少电力建设项目就有多少关于“电的心愿”,当这些心愿变成种子,在雪山深处、高原边境生根发芽,坚定的是边防官兵“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执着信念,筑就的是新一代戍边人铭记初心、无怨无悔的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