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修建人控雷达站”,“包含航天员生活的营房”,“对地球的监控面积超过现有所有卫星”,“将用于科学研究和防御监视”等语言,引发了网友最多的争议。
就遥感所本身的报道看,港媒内容并非研讨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邹永廖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泽洲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贾根锁研究员分别就“月球探测现状与月基对地观测基地”、“月基对地观测平台与传感器技术”和“月基观测地球环境的研究”三个中心议题作了评述报告。
遥感地球所施建成研究员、吴炳方研究员也受邀就“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和“植被科学卫星计划”议题作了专题报告。
其中,主要内容是观测技术方面的,基地是否有人、是否用于防御监视,至少没有专题讨论。
这也符合技术发展的常识,从无人到有人,从简单的遥感观测到复杂的,要循序渐进。过多地往间谍卫星和监视方向联系,无助于客观看待中国科技的发展。
比如该报道中在引用其他研究人员的质疑时,也首先强调,在月球上建造这样一座大型设施,其成本甚至“高过用间谍卫星布满整个天空”,后者的成本只是前者的一小部分,效果却是一样的。
还煞有介事地说,“由于这一问题的敏感性,这位科学家拒绝透露他的姓名。”
报道还称:“尽管一些专家表示担忧,但是中国主管科研的部门对于兴建月球雷达基地的前景似乎很乐观。”
其实,中国机构对月球探索的规划是脚踏实地的,既没有冒进,更没有转向军事。
就在今年5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2016年工作会。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介绍了相关工作总体情况,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和VLBI测轨分系统分别汇报了型号任务研制进展情况。
显然,各系统都在有序推进。相比之下,香山会议只是非常初步的探讨,而且学者之间分歧也不小。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一位雷达技术研究者说,地月距离是地球与最高轨道卫星距离的十倍,会造成极大的科技难题。他说:“要么雷达的功率非常大,要么天线非常大,否则无法接收到地球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至于军事方面,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将始终恪守《外空条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都应为全人类谋福利,力主防止外空武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