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60多年来,科大人在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目标识别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一系列事关国家安全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里,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
这一连串重大科技成果的名字,在常人看来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它们就像一个个闪亮的星辰,把大写的“家国情怀”“强军兴国”“使命担当”等,照耀得如此灿烂、光芒四射。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此时,当我们走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那实验室里的灯光,那专注的眼神,那忙碌的身影,似乎都在暗示我们,那是一种传统在传递。这种传递,让一所大学的精神更加具体;这种传递,让一种创新文化的底蕴更加厚重。
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1纳米是多少?一根头发丝的1/80000,小于1纳米称为亚纳米。纳米、亚纳米,正是国防科技大学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创造的“中国精度”。
纳米精度被誉为超精密光学加工“皇冠上的明珠”。20世纪90年代,国内光学零件加工还处于“手工+机械抛光”的传统工艺水平,许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常常受困于此。面对这一窘境,这个团队没有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跳过一、二代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直接瞄准基于可控柔体制造的第三代光学加工技术展开攻关。
有人把当时的情况幽默地概括为,“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然而,经过20多年顽强拼搏,他们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超精密光学零件加工技术跨入世界领先行列。人们往往惊叹于他们创造的“中国精度”,而让专家们感同身受的则是在长期科研中孕育形成的“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超精文化”,还有“琢玉成大器,磨砺亮人生”的“超精人格言”。
是的,创新事业孕育创新文化。在两者相互激荡中,一代代科大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才更加坚定。
那一年,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我国北斗产生频率之争。谈判桌上,对方咄咄逼人:除非绕开欧美专利技术,否则要交出频率资源!参加谈判的国防科技大学年轻专家王飞雪被深深地触动了。3年后,他带领团队探索出独一无二的信号体制理论并申请了专利。当他在世界卫星导航大会上宣布了这一成果时,震惊了国外专家。历时8年的中欧卫星导航频率之争由此画上句号。
不跟跑、不伴跑,只做领跑者,有这种追求的“跑步者”,在国防科大并非个案。青年学者老松杨在研究未来指挥所技术时,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仅半年时间,率领团队研制出“智能交互协作指控平台”,成本仅是外军的三分之一。贺汉根教授率领团队打破了西方无人车理论时速极限为70公里的论断,研制的无人车跑出了时速170公里的世界最快速度。刘泽金教授领衔研制出我国首台“千瓦级光纤激光相干合成试验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纤激光千瓦级相干合成输出……
人们常说,穿自己的鞋才最合脚,走自己的路才有别样的风景。这也正是国防科大创新文化的鲜明特征。对于他们来说,创新文化既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品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