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高,需要留给测轨计算更长的时间,神舟九号多次变轨数据注入频度高,但留给上行数据验证的时间只有50分钟,多次试验结果显示,时间一拖长,变轨就不能按计划实施。
旧系统的注入数据验证时间需要120分钟,怎么办?
从120分钟缩减到50分钟——注入数据快速会签验证系统应时而生,这项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任务规划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历史的教训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陈宏敏说,“失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印象最深刻了,刻骨铭心!”
在飞控中心,追根问底,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是大家共有的工作态度。每个人都对数据异常敏感,在平时的联调、合练和测试中,常常为了小数点后6位数和零点几毫米的差别争得面红耳赤。即使太空中只有1%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地面准备工作也要朝着“零故障、零缺陷”的目标做百分之百的准备。
为强化质量管控在科研试验任务中的生命线作用,2015年,中心创新质量管控“双向透明”方法,按照“梳理业务、制定流程、识别控点、对应标准、明确证据、细化内容”6步法,形成了质量管控一张表,实现了“让干的人明明白白保质量,让查的人清清楚楚查质量”的管控目标,促进了体系要求与具体工作的结合融合。
为适应高密度、高强度、高难度任务新要求,近年来,中心认真总结历年来组织实施载人航天任务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编制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飞控工作流程规范》和《载人航天任务长期管理飞控工作流程规范》,大幅提升了任务准备和实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在中心、型号和操作三个层面严格审查、严格放行、严格流程,有力推动了科研试验任务从策划、设计、对外协调到系统联试的顺利开展。
图为人类登陆火星设想图。(资料图)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记者过去在基层采访经常发现,一些人对创新还存在认识误区,例如,把创新的门槛看得太高,望而却步;还有人认为,创新是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事不关己。然而在北京飞控中心,创新并不神秘,人人处处可为。
北京飞控中心对创新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改善就是创新;二是全员创新。
陈宏敏主任说,有些改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术突破,但小改进解决大问题。在中心,这都是创新,都要进行奖励。当微小的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重大的创新成果。中心多位科研人员向记者反映,目前在中心比得最多的不是收入多少,而是中心颁发的创新证书这个“小本本”有多少。在这种氛围下,一些科研创新“成瘾”,整天琢磨着弄点新东西出来。
20年来,中心从零起步,先后自主研发了两代飞控软件系统,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飞控软件为主体,共计360余万行代码,目前正在瞄准世界最前沿,研制第三代软件系统。这些软件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有单位要花大价钱来买,而这都是中心几代飞控人通过一点一点改善、一代一代更新,由创新量变发展到质变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