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0日电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历史、领土问题展开激烈的国际舆论战。日本《新华侨报》9日评论文章称,中国数十位驻外使节在海外主流媒体撰文声讨安倍,不仅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声音”,也让安倍政府十分紧张。文章指,中国制衡日本,不靠骂,靠实力。只要中国保持自身稳定和发展,日本少数右翼政客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人都还清晰记得,上一次日本在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还是2006年的小泉纯一郎。比较当时小泉拜鬼和当今安倍拜鬼,就能明显看出中国反制措施的力度不同,国际社会的反应也不同,其背后是中日实力结构和国际格局的变化。
2006年到2013年,中日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安倍是中日经济实力逆转后第一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他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两倍。
小泉参拜后,中国反制措施并不多。2006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选择在日本投降纪念日完成了他任内对靖国神社的第六次参拜。小泉的行为自然激怒了中国。当时,中国主要的反制措施有:驻日大使提前紧急回国,中国外交部长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外交部发表声明进行抗议,中国驻日使馆向日提严正交涉等。
有实力才有底气。2013年12月26日,安倍在他第二任首相期间首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次中国的反制措施多元、强力。在安倍“拜鬼”后的第一时间,中国外交部就发表谈话,提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中国外交部长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强烈抗议。稍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痛斥安倍“倒行逆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硬表态,都得到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反制的同时,中国还纵横捭阖,有条不紊地展开公共外交、国际公关和国际游说,积极团结国际友好力量、引导国际舆论,对安倍拜鬼行为进行有力声讨,形成“全球讨鬼,中国领航”的局面。在邪恶与正义的斗争中,中国成为亚洲各受害国的代表,发挥了地区领导作用,初步展现了负责任的区域大国形象。
针对2006年与2013年日本领导人拜鬼,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在2006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后,除中韩外,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官方表示反对,美国甚至袒护日本认为“此事属日本内部事务,亚洲各国应采取外交手段合力化解分歧”。2013年安倍拜鬼后,除中国、韩国等邻国纷纷给予谴责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纷纷“表示失望”;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敦促日本“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另有更多的民间组织、多国主流媒体对安倍拜鬼给予谴责。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中日“新座次”催生中日“新关系”,中日“新关系”培育“新心态”。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比以前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态,有了更多的应对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比之前有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社会上与中国步调一致的声音明显多于此前。
可见,中国制衡日本,不靠骂,靠实力。只要中国保持自身稳定和发展,日本少数右翼政客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