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何海四代要选择“双中推F-35”这样的构型一事,这显然不是航空工业厂所“自作主张”所能决定,而是军队——也就是甲方确实需求导致的。在甲方新锐航母电磁弹射器最大弹射起飞重量有限的情况下,一切舰载机的指标都要向重量和尺寸妥协,最大起飞重量过大的歼-20显然就不在选择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有能力研制舰载机的研究所都不得着眼于未来作战环境的需要以及我国当前技术基础制定指标,以此提出新的构型。最终,更加成熟FC-31构型演化为舰载机专项的21号工程,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学会接受来自甲方的恶意图源:社交媒体
在有限的重量和尺寸限制下,航空工业沈飞就不得不对下一代舰载机的结构和气动布局上下狠功夫。从FC-31第一款验证机开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气动外形、有限的发动机推力下提高机内容积和大幅度进行结构减重,提高舰载机升力和减租,就成了整个海五代项目的发展脉络。
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式也体现在本次首飞的海五代外形变化上。虽然这款飞机看起来沿用了FC-31起始的“双发中推窄间距紧凑机身布局”,但和31系列验证机不同的是,本次首飞的五代机明显“胖了一圈”。细节上,在机翼后缘、机头形面、隆起的座舱后部、DSI进气道唇口形面乃至整个机身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合理的,一方面海五代原型机需要容纳更多的电子设备,因此势必要加大机身;另一方面,海五代还需要为舰载需求重新设计气动外形和机体结构。
过年回家,胖了一圈
与陆基战斗机相比,舰载战斗机气动力设计的难点首先是要满足舰面短距起降的能力要求,其核心指标是让飞机在起降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升力。但和传统战斗机不同,隐身舰载战斗机需要在保持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注重舰面短距起降与空中高机动性,为此设计人员的设计域极窄,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减阻,提高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