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迈威生物官网
12月15日,迈威生物公告称筹划在港股二次上市,公司会根据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同时明确表示,这项战略目标主要意在满足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希望借此提升公司国际化水准。
2022年,迈威生物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科创板上市,彼时超预期拿到了34.77亿元的融资。这才不到三年时间,钱就不够花了。财报显示,由于创新研发过大投入,迈威生物已经连年亏损,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9.552亿元、-10.53亿元和-2.057亿元;过去7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46亿元。
眼下,迈威陷入了典型的Biotech“后期乏力”困境:高预期融资开头,高投入临床研发,高估值后续融资跟不上。目前,迈威生物在A股总市值不低,为84.68亿元,但目前A股一级市场环境之下,想再融资确实十分艰难。如果此番港股上市成功,投资者也会担心港股低估值是否会影响A股的基本盘。
另外,12月16日,迈威生物宣布在重庆有合资总额20亿元的“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这个项目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也令投资者忧心。
当下,只要没有新鲜的现金到账,企业走的每一步都相当于在投资者心尖跳舞。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在盘中大跌逾7%。
对迈威生物而言,这步棋不得不走,而且它也不是第一个。随着港股IPO的回暖,康乐卫士、百利天恒、东阳光药、恒瑞医药等都曾发布公告筹划赴港再上市。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目前已实现内地及香港两地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约有20家。
“A+H”两地上市,已经成为药企“输血”的新方式。
Biotech满地找钱
迈威生物已经算是一个“有货”的Biotech,研发管线涉及Nectin-4ADC、B7-H3ADC、Trop-2ADC、CD47/PD-L1双抗、ST2单抗、TMPRSS6单抗、IL-11单抗等,手握15个不同阶段的品种,包括已上市的三款生物类似药:两款不同含量的地舒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
但近年来,生物类似药的销量不及预期,后续管线竞争压力大、青黄不接,大多还未走到商业化阶段,迈威生物就已经迎来了一批竞争对手。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迈威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15.98亿元,靠余额搞研发已经捉襟见肘。而且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并不强,主要以技术服务和抗体药物为收入来源,将将过亿的收入在大额研发投入面前无疑是杯水车薪,目前,公司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
据财报数据,2022年和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亿余和8亿余元,占当期营收比重分别高达2735.89%和653.79%。就在前不久,迈威生物还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仍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品种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准备。与之对应,2024年前三季度,迈威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41.79%,但净亏损6.94亿元,同比扩大3.09%。
想去H股二次上市,迈威生物也是想“曲线救国”。12月9日,已在A股上市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就通过了赴港上市审计,早有外媒表示,恒瑞计划通过此次股票发行至少能筹集20亿美元。迈威亟需复刻这样的战略以求回血,不过目前的赴港计划离真正落地实行,还要很久。
根据行研报告,2024年香港市场共有64家公司首发上市,融资额834亿港元。与去年相比IPO数量下降了6%,但融资额上升了80%。有机构预计,香港2025年有望重返全球前三。
“赴港”已成趋势,意在国际化
此次,迈威生物若在港交所上市,将能实现加快出海。
能获得更多的国际视野,是迈威生物最看重的。吸引国际资金不仅是为了融资,而是站到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更有利于出海等BD交易的转化。这就比较契合迈威生物“出海”的长线发展战略。
2024年前三季度,迈威生物已先后与巴西、约旦、秘鲁制药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截至三季报披露日,公司已完成覆盖海外市场数十个国家的正式合作协议或框架协议的签署,累计里程碑金额达1428.5万美元。公司还将以约定价格进行商业化供货或获得至高两位数销售分成。
走“国际化”之路,已不再是国内药企发展秘闻。今年以来,国家不断发布新规出手帮扶。4月1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10月18日,香港证监会及香港交易所联合宣布将优化港股IPO审批流程。其中,预计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的A股上市公司如果赴港上市,将享受快速审批通道。
政策端的支持,让大把的A股企业将目光转移,赴港IPO迎来了爆发式的窗口期。港交所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韩颖曾公开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香港交易所共迎来了132家医疗健康领域的IPO发行,其中18A生物科技公司数量为67家,总融资额超过1218亿港元。
国内资本市场是否就此回暖?业内人士表示还需慎重看待:目前港股IPO药企更多是表达出递表意愿,最终落地结果还没有定论,目前,整个市场活钱还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