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通”中“建构”。“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决定其世界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话语,“融通中外”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在突出“中国式”“特殊性”同时,必然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揭示“一般意义”中确立普遍认知,在体现中国理论满足世界需求的过程中赢得普遍认同。一是做好“通约”。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到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是世界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的目标追求,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是在破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不仅符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更能满足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以具有高度通约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带有普遍意义的“比经验事实更高的现实”。二是做好“转化”。在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前提下,体现话语叙事的真理性特质,为政治话语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文明模式,也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科学体系。要按照“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求,把业已形成的历史性、政治性论断转化为学理性、学术性命题,在人类理论殿堂中重新书写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效率和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民主自由人权、和平合作发展等的现代性话语,打造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话语、经济社会发展话语、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话语。
(作者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会顾问 周树春)
(原标题: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话语正在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