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之精髓。讲信修睦作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的世界。“民无不足不赡之患,而有亲逊和睦之风,故图谋蔽塞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门户之扉从外合而不关闭也。”这种社会理想充分反映了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价值追求。讲信修睦、协和万邦也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基本原则,在对外交往中推行“教化”的方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来进行感召,而不是使用武力手段迫使其屈服,体现了对外关系中讲信修睦的价值运用。荀子有言:“致忠信,著仁义,足以竭人矣,两者合而天下取。”如果能够行忠信、明仁义,做到讲信修睦,那么天下人都会来归服;反之,如果不能讲信修睦,那么也将失去对外的友好关系。《群书治要·傅子》中举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齐襄公失信于部将的“瓜熟之约”,楚国对内失信于民、对外断绝与邻国友好关系等例子,充分说明没有做到讲信修睦的严重后果。“信以守物”“上下和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更有“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好”“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回溯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的尚和合、求大同的文明特质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曾栉风沐雨但仍巍然屹立于东方的中华民族高度重视讲信修睦理念。《群书治要·傅子》中有:“盖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君子履信而厥身以立。”天地显现其诚信,则四季运行和谐;日月显现其诚信,黑夜白昼便交替正常;天子体现其诚信,则各个诸侯国便安定和睦;诸侯讲究诚信,则国内和平;君子践行诚信,就可以安身于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挖掘讲信修睦对于身心和顺、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也能够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德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刘余莉邢梦潺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