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高铁”话题在接二连三的报道中持续升温。
上周五,中国高铁迎来首次跨省调价,东南沿海高铁的车票价格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各车次的客流状况,呈现差异化。
可此次优化调整,除少量涉及车次票价下调外,绝大多数涉及车次票价均有不同幅度上涨。其中,宁波至深圳段一等座票价涨幅最高超过50%。
今天,一则有关高铁盒饭背后暴利的消息更是引发激烈讨论。
该报道指出,按照高铁出售的快餐份额比例,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鲍菇炒牛肉饭,成本最高16元;而15元套餐的成本仅为5至7元。
事实上,高铁的票价问题、餐价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不少人拷问其中“暴利”几何,并猜测高铁肯定“油水”颇丰。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高铁大多在亏钱
对于此次跨省调价的原因,媒体报道称,与相关企业亏损不无关系。
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东南沿海高铁日均开行动车组622列,日均发送旅客81.8万人,平均客座率达80%以上。
尽管保持非常高的能力利用水平,部分铁路运输企业仍然出现亏损。
将目光投向更大范围就会发现,中国高铁其实大多在亏钱。
2015年,京沪、沪宁、宁杭、广深港、沪杭、京津6条高铁账面利润为正,除了京津高铁外,其余线路都在运行5年之内实现扭亏。
当年京沪高铁2015年营业总收入达234.24亿元,净利润65.81亿元,不少人惊呼京沪高铁已成为“全球最赚钱高铁”。
但《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指出,大部分线路还在持续大面积亏损,中国高铁整体处于巨额亏损中。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有许多高铁无法打破亏损的局面。据了解,郑西、贵广、兰新、成贵、南广、兰渝等多条中西部高铁线路都在亏损,有的甚至距盈利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