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玉河:一枚曾经遗失的碧玉簪

2017-09-21 10:13:40   北京日报

玉河边上人家

玉河遗址

玉河遗址公园

中国大运河遗产区界桩

本报记者彭俐

玉河,作为元代通惠河的一段水域(今天特指南锣鼓巷至什刹海之间约半公里河道),自1293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这条古老的玉河,位于皇城地界、天子脚下,堪称古都水系的“金枝玉叶”,但是,它的身世坎坷,命运多舛,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衰微,日渐干涸,并于1956年彻底从京城的地面上消失,成为地下暗河。直到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这一古河道才重新焕发清流弯弯、翠柳婆娑的生机,仿佛我们重又寻觅、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枚曾经遗失的碧玉簪。

九月的一个周末,清凉的秋风拂面,我们从钟鼓楼的方向一路走来,来到玉河西端的汉白玉石桥——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桥下,荷花长得一人高,荷丛茂密,湿漉漉的可人。正是:玉河水上看玉荷,一个玉立一横波。据说,元朝忽必烈大帝(1215年—1294年)站在这座桥上,给大运河大都地段起名曰“通汇河”。

前来探访玉河遗址的不只是我们,还有一对一对骑单车的外国年轻游客。穿制服的执勤保安,一并指给我们一条修葺一新的整洁的街道,左边临水,右边靠墙,墙壁上的牌子标注——“拐棒胡同(东西走向,状似一柄拐杖,清代属正黄旗驻地)”。实际上,我们已经踏进玉河遗址的游览观光区了,继续兴奋地向西而行,偶尔回首,背后就是入夜喧哗的什刹海水面和微红的落日。

遥想当年玉河之水伴着胡同穿行,江南的棹歌伴随北方嘈杂的市声,舳舻相接,锦帆摇曳,那是何等的繁华气象,一派帝都的富丽、雍容。假如千里京杭大运河是一位慈祥的祖母,那么小巧玲珑的玉河就是她乖巧的外孙女。我们的脑海里这样想着、念着……面前,新建的弯曲木桥与回廊就变成了古装戏中的道具,演绎着岁月里波澜壮阔的人生。谁家的孝子,推着轮椅带着老父亲在岸边观景,他看到一池碧水中圆形网状放射的涟漪,就知道水中有鱼儿在戏耍、翻腾。三三两两的外地游人,在藤本植物相思子前拍照,河水中有他们的倒影在相互依偎。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0 0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URL: http://3g.china.com:8080/act/news/13000776/20170921/31492647.html
Server: cms-8-251
Date: 2024/11/15 17:43:59

Powered by Chin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