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北京超6成地铁站周边拥堵情况有所缓解,整体拥堵程度同比下降4.1%。该报告认为,成绩的取得可部分归因于共享单车的普及。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共享单车为城市交通减压有目共睹,但无处不在、乱停乱放的各色单车也正从另一方面为城市治理带来了麻烦。如何因势利导、规范停放乱象,将共享单车的红利发挥到最大?且听读者怎么说——
管好新玩意得用新技术
共享单车无序停放已成为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在笔者看来,技术手段应当是解开这道难题最适宜的突破口。
共享单车本就是自行车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身体”中流淌着丰富的技术基因。既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开锁、收费,为什么不能用技术手段规范停车?
眼下,有车企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围栏技术解决乱停乱放问题。所谓电子围栏,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划定虚拟的停车栅栏区域。只有单车被停放在这一区域,并被定位系统检测到,用户才可以上锁、结束计费。已有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还不错的效果证明技术路径走得通。
不过,电子围栏仅仅是初级尝试,停车区域如何划定、成本如何降低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其更大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题方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关键是看相关部门有没有这方面意识。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一定能找到更便利、更具认可度的技术解决方案。(广西苑广阔)
根上还是停车点不足
北京的大街小巷,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据说已接近各方对北京共享单车预估的饱和数字。地铁站、公交站等区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潮汐现象。比如早高峰时,大量单车不仅塞满公交站台和人行道,甚至“霸占”机动车道。这说明乱停乱放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有停车点面积不足的因素。
由此可见,更科学地规划停车区域是治理停车乱象的着力点。某车企曾主办过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大赛,有多项立体车库的设计作品获奖。实际上,这种方式在杭州已有实践。2016年杭州首个公共自行车立体停车装置就在杭州火车东站投入使用。它分上下两层,上层停满后再停放下层,能够提高一倍的储车量,还能使停车点周边看起来更加有序美观。
在笔者看来,立体车库契合城市缓解停车难的政策初衷,符合未来共享单车停放的发展趋势,有望成为一种解题方案。相关部门不妨以之为引子,在规划设计上多动脑筋,在整合资源上挖掘潜力,在管理使用上规范引导,早日让单车有更多栖息之地,让用户不再“被迫”乱停。(山东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