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场外商品期权交易规模同比增长逾11倍
中国期货业协会日前公布的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情况报告显示,今年前7个月,风险管理公司场外商品远期和期权交易额分别约3.29亿和806.45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113%和1165%。
报告还显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共有65家风险管理公司通过中期协备案,65家公司总资产为266.10亿元,同比增长36%;净资产为115.81亿元,同比增长73%;注册资本为125.40亿元,同比增长62%;实收资本为111.28亿元,同比增长69%。今年前7个月,风险管理公司行业累计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约422.26亿和7.39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04%和534%。
作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最“接地气”的业务之一,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4年多来,伴随着业务模式的成熟和丰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报告,今年前7个月,风险管理公司在商品现货仓单购销、场外商品衍生品、期货交易上的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具体来看,仓单采购金额和销售金额分别约391.24亿和387.11亿元,同比均增长53%;场外商品远期和期权交易额分别约3.29亿和806.45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113%和1165%;期货交易额和交割额分别约4501.37亿和70.33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322%和1057%。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几年风险管理公司行业以满足产业链客户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为宗旨,不断探索和创新,灵活运用现货、期货和场外衍生品工具,在仓单服务、基差贸易、合作套保、定价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两大风险管理服务路径。
一是深入产业链参与现货贸易,通过期现结合服务实体产业。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部分风险管理公司凭借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深入特定品种现货领域参与实物贸易,并通过灵活运用期货工具,加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引导培育实体企业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完善定价机制,规避市场风险,优化管理运营,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帮助引导和促进实体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与产业客户的合作中,风险管理公司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物贸易规模、流动性和管理水平,并通过对一线市场信息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升期货工具的运用能力,逐步朝综合贸易服务商方向发展,在部分产业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示范效应。
以永安资本为例,该公司抓住甲醇品种贸易活跃、持有成本高、行业集中度低、价格波动大等特点,通过不断深入与产业企业合作,向产业客户提供远期点价、定点交割配送等服务,将基差交易和风险对冲的理念灌输到产业链贸易中。永安资本在帮助产业客户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通过自建库存仓单做市等手段间接促进了期现价格收敛,提高了甲醇行业对期货价格的认可程度。
二是设计场外期权产品,为产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国内场外商品衍生品业务起步于2014年,2015年业务规模开始放量,去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据了解,大多数风险管理公司自建金融工程团队,通过设计各类简单和奇异场外期权产品,来满足产业链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今年前7个月,风险管理公司场外商品期权交易额是2016年的近6倍、2015年的近20倍。
“场外商品期权在多个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南华资本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北新对记者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内实体企业面临的风险愈加复杂且多样,为了能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及利润率,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也更加个性化,需要更精准的风险管理方案。为满足企业这些需求,包括南华资本在内的风险管理公司设计利润期权、成本指数期权等,来解决企业稳定利润率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等实际问题。另外,风险管理公司还通过“保险+期货”等模式,为企业提供风险对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