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叫停网贷机构发放校园贷后,接下来政策所要跟进的重头戏就是如何引导商业银行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9月开学季,大学新生陆续入学,校园贷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日前回应称,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并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发放小额信用信贷。
低门槛、高额度、无抵押、到账快……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抓住大学生刚刚成年且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软肋,校园贷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已经开始异化与走形。
表面上看,校园贷平台公示的利率符合民间借货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但除了收取利息,通常还会收取借款服务费、借款手续费和提现费;如果出现逾期,则会收取罚息和逾期管理费,延迟还款时还会涉及充值费。简单地加总一下,校园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而据央视报道,一些隐性的校园贷高息达200%。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满18岁,但由于金融财务知识的缺乏和风险识别能力的薄弱,他们很容易掉进他人预先挖好的“陷阱”。一些平台公司还充分利用了“校园代理”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关系,在达到争取更多借贷客户的同时,还导致同学之间互借身份信息进行“刷单式”借贷,或者为了帮助同学冲业绩而向平台公司申请借贷,悲剧便在大学生中频繁上演。
校园贷之所以能在大学找到繁衍的土壤,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其生活消费基本靠家庭支撑,但他们却对新型消费与潮流消费特别敏感,甚至可以说消费欲望丝毫不亚于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也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经济来源受限,以及超前消费偏好,贷款平台得以趁势而入。另外,比富摆阔的心理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学与民办高校非常流行,从而给不法校园网贷平台创造了牟取暴利的机会。
紧追校园贷穿行于大学校园的诡异脚步,管理层接连投放密集性火力,将“校园贷”作为整治重点,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持续的监管棒喝导致校园贷数量明显减少。根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