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9日电 题:年收入从3000元到过万元的跨越——一条乡村旅游致富路是怎样铺就的?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齐中熙
“阿加农场、嘎尼庄园、瑞士风情街”,在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一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景点有着很“洋气”的名字。当地通过建设乡村公路,把乡村旅游产品向全国推介,随着游客的增多,越来越具备时尚元素。
记者从六盘水市区出发,沿着大黑旅游公路,不到1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周家寨村葡萄观光种植园。周家寨村成立了村民葡萄合作社,种植了2800多亩葡萄,年产20多万斤。小葡萄带动大民生,村里每年举办采摘节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此外还成立了葡萄酒庄发展深加工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原来村里有180多户贫困户,是附近最贫困的村子。那时种的多是洋芋、玉米,经济作物根本不敢种,因为交通不便,很难往外运。”周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礼华说,修通沥青路以后,村里发展葡萄旅游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1000元,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跨越。
周礼华告诉记者,这条路没修通之前,村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砂石路,弯多坡急,每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泥浆路。在收获季节,村民要花3个多小时才能赶到最近的集市卖粮食,要是去市区得5个多小时。
六盘水市月照社区双潼村地处当地有名的十里画廊景区,随着通村公路的新改建,离机场不到10公里,便捷的交通优势吸引了省内外的众多游客。村民们开了20多家农家乐,在旅游旺季,每户村民一天至少能挣两三百元,每年仅农家乐的收入就有3万元。
乌蒙山区群山层层叠叠。一条条新改建的沥青路挂在山间,在绿色梯田的映照下,路、梯田、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记者注意到,在旅游公路沿线,以房屋靓化、庭院整洁、路灯安装等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真正使农村公路变成观光路、旅游路。
六盘水市钟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根据公路沿线村寨特点,打造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公路文化,建成旅游观景站台20个、人文景观宣传画廊28公里。
“贵州高原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犹如‘毛细血管’,承担着百姓出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贵州省交通厅厅长王秉清说,把路网做成产业、把农村做成景区、把产业做成景观,引入企业在农村公路沿线布局休闲度假、蔬果采摘等产业园区,撬动农村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实现沿线贫困户脱贫增收。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农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已有1630多个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高速公路与全省70个风景名胜区连接,全省所有5A级和主要3A、4A级景区30分钟即可进入高速公路系统,促进了旅游业态“井喷式”增长,全省旅游业年均增速接近30%。
今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红色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普通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根据需要在农村公路沿线增设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
“各地打造了一批集产业致富、旅游发展功能的产业路、旅游路,形成了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新格局。”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巡视员杨国峰说,要把农村公路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促成景观公路拉动旅游业发展,推动我国“交通+旅游”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