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8日电 题:“老树”发芽焕新机——浙江绍兴“三大缸”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魏董华
因水而生的浙江绍兴因染缸、酒缸、酱缸名扬中外,以这“三大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绍兴经济比重超六成。如今,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等“考题”,记者实地探访这座“建在布匹上的城市”,看传统“三大缸”如何转变。
“染缸”里的“新生代”
绍兴盛鑫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傅见林从事30多年印染,他最担心的就是因环保问题被投诉。“原来只顾产量不顾环境,现在第一要务是要把环境问题搞好。”傅见林说。
从原来自家烧锅炉到集中供热,污水从直排到加转预处理设备、回收再利用,2016年公司花了2500多万元投资“煤改气”、污水处理和废气装置。
“大染缸”是绍兴的“母亲产业”,但也给河流带来严重污染。“染缸”的烦恼让绍兴市痛下决心,刮骨疗伤。集聚提升、重新洗牌,倒下一根根烟囱、拆掉一根根废弃管道,产能落后、环保跟不上的企业难逃关停命运。
位于绍兴市区的绍钦织造印染有限公司当年号称印花行业的“黄埔军校”,如今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文化创业产业园。记者走进工厂看到,原先的锅炉房、大烟囱这些传统烙印还依稀可见,只是现在都变成了服装设计师的沙龙中心。
艺术园区负责人汪春平介绍,印染车间现在成了时装秀场,车库变身面包店,以前的污水处理池即将建成电影公园,“不久这里还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纺织印花大数据中心。”
“酒缸”的抉择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鲁长华祖孙三代都是酿酒师,如今这位酿造了近40年黄酒的老师傅有了一份“新工作”——在绍兴东浦黄酒小镇展示传统酿造技艺的文化表演。
“以前做酒靠的是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益低,食品安全难以把控。”鲁长华说,传统技艺更多的是文化传承,工厂化生产才是未来趋势。
鲁长华口中的先进生产方式是会稽山目前拥有的国内最先进的黄酒智能化酿酒生产线。在中央控制室通过计算机下达指令,全部流程工序都由电脑控制,好处还在于不受场地和人工的影响。
绍兴黄酒思“变”,关键在于打开年轻消费者市场。这两年,黄酒奶茶、黄酒棒冰、黄酒牛轧糖被一位30岁的绍兴小伙吴徽研发出来,成为“网红”产品,在上海、杭州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