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9月7日电 题:“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交通扶贫带来六盘山区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山高、沟深,一条新建的农村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把零星散落在山沟里的一户户人家连接起来。这是记者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六盘山区采访时的直观印象。
“原来都是土路,雨雪天气出不了门,种点粮食也运不出去。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坐上客运班车半小时就能到县城。”住在大山沟里的蒲台乡圈窝村村民尹文善告诉记者,农村公路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海东市乐都区汤官营至车路公路项目,2016年11月建成通车,建设总里程约35公里,途经蒲台乡圈窝村等9个行政村,是六盘山区扶贫攻坚示范项目,建成后受益群众达到6000多人。
在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自然环境恶劣,几乎都是旱地,种地靠天收。尹文善原先一直外出打工,看到依靠地处汤车路沿线的便利优势,他和几个村民合资成立了国芳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饲养肉羊360只,预计年收入能达28万元。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铁军介绍,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项目总投资5.79亿元,通过项目实施,全区141个贫困村、8934户3万多名贫困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成本和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运输费用明显降低。
“7亿农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正在实现。”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巡视员杨国峰说,目前全国农村硬化路率已达到73.2%。硬化路率是指全路网中,水泥路、沥青路的占比。与中国国土面积相当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道路硬化率没有一个超过45%。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国农村公路的硬化率就和西方大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数据基本持平。
农村公路网络的不断优化使群众生产生活成本和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运输费用明显降低,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原来需要3个多小时把鲜奶送到加工厂,现在只需要1个半小时。减少了运输成本,也缩短生鲜乳的运输时间。”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奶牛分公司总经理牛晗辉说,道路优化前,只能通行12吨左右的卡车,现在30吨的车都没问题,明显提升了企业效益。
乡镇道路大力改善,彻底解决了农民生产的外运销售难。记者在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包装富硒大蒜。该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给贫困户发放种子并指导农户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富硒大蒜的地头收购价格由2013年的每斤2元上涨到2016年的每斤4元,价格翻了一倍。
“‘十二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是我国第一次全面、专项、系统地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交通扶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干部汪忠介绍,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汪忠介绍,“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纳入交通扶贫规划,支持范围由“十二五”时期的680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增加到1177个县(市、区),约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6%,以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99%和99.94%,通客车率达到99.02%和95.37%。
根据《“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形成对外衔接畅通、广泛覆盖镇村的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客运服务网络和农村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