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出现降温趋势
在这场以ICO之名引发的造富狂欢中,监管层的行动比以往更加迅速。9月4日,央行、银监会等七部门发布通告,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这场以区块链技术之名,逐渐演变成鱼龙混杂的集资手段,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而在一个月内呈现井喷的状态。随着监管的一声令下,ICO融资被叫停,代币市场大幅下跌。ICO的泡沫迅速经历着一轮由膨胀到破裂的历程。
有人认为,这是共享财经的颠覆,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马甲的脱落。那么,这场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全球疯狂究竟是什么?谁制造了ICO的泡沫?谁又挤压了ICO的泡沫?代币市场未来将向何处去?
1 泡沫是如何“吹”起来的?
回溯ICO项目的发展历程,今年6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爆发点”。根据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统计,2017年以前,国内上线完成的ICO项目,只有5个。不过,进入2017年后,ICO项目逐渐增多,并在今年6月出现井喷。今年1-4月份,ICO项目总共上线8个,5月份上线9个,6月份,则涨至27个。
ICO最早出现在2014年,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内实行。与企业上市融资(IPO)存在诸多监管要求不同的是,ICO处于监管真空,缺乏规范且门槛低。
在过往的报道中,部分ICO项目连白皮书都没有,就计划上线融资。部分ICO项目发行之后,抛售时上涨3-5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在投机的时代,谁错过了,就是落后。
在全民狂欢的氛围下,投资ICO项目甚至要靠抢。据媒体报道,Bancor只用了3小时就融了价值1.53亿美元的以太币,创下有史以来ICO规模最大纪录。
ico365网站展示的已经募集完毕的项目,募集期一般都在一个月左右,例如,优WiFi,其募集期是2017年7月5日15点到26日15点;波场TRON的募集期则是一个月。
ico365网站显示,截至9月4日,其已经结束的ICO项目共26个。
互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8日,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达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参与人次则从5月的单月1万人猛增至6月的单月6万人。
在ICO风险的背后,也有财务中介的推动。重庆一家企业负责人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近期,重庆一家财务中介机构找到他,希望把他的公司包装后通过ICO进行融资,但被他拒绝,他认为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变成非法集资。在他看来,传统机构变身ICO项目的包装者,也推动了ICO的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