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PO常态化,年内新股上市数量出现显著增加,目前募资额已超过去年全年。不过,这并未影响上会门槛。数据显示,本月以来,已经有3只拟上市股票上会被否,占本月上会企业数的17.65%。对此,分析人士提示投资人关注IPO未通过相关数据背后的意义,包括管理层严监管的趋势不改、带“病”闯关难度提升等。
上会被否率上升至18%
自今年5月份以来,受市场波动影响,监管层有意调整了新股发行节奏,单周核发数量已连续13周低于10家,最近一周证监会核发7家企业IPO批文,筹资总金额不超过34亿元,新股发行步伐小幅微调。同时,新股的否决率居高不下。纵观今年以来的新股上会情况,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共有338家,其中未通过的有46家,占比为13.61%;而去年全年,首发上会被否的企业共18家,被否率为6.64%。
据记者使用WIND数据统计,今年6月份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有42家,其中未通过的有10家,占比为23.81%;7月份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有54家,其中未通过的有6家,占比为11.11%;8月至今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有17家,其中未通过的有3家,占比为17.65%。另外,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终止审查的拟上市企业数为67家,其中包括了在IPO现场检查过程出现问题的企业。
广东IPO募资额最高
从证监会公告的内容看,被否的绝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与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信息披露是否详尽、企业运作是否合规、公司会计处理问题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有关。其中,在持续盈利方面,被否的46家企业中半数以上都与此有关。
以上46家被否企业的募投计划显示,拟募资合计约151亿元。有人士预计,若以今年IPO主承销商承销保荐费率的平均数约6.77%估算,投行损失总计可超10亿元。WIND数据显示,今年内46家被否企业共涉及了承销保荐券商27家。广发证券与国金证券被否项目最多,各有5家,海通证券有4家未通过,申万宏源有3家未通过。
据记者使用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2日,今年以来累计有308家公司首发上市,累计募资1554.01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募资额1496.078亿元。今年以来沪市主板有150家IPO公司完成上市,深市有53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创业板有10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从地域上看,年内首发募资额最高的是广东省,累计募资372.14亿元,浙江省与江苏省上市企业首发募资均超过200亿元。
被否多因赢利与信披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IPO停发与否、IPO发行节奏的快慢等问题,一直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IPO进入常态化后,高速的IPO发行节奏依旧让市场颇不适应。更有意思的是,本以为在高速IPO的环境下,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可以获得实质性的解决,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泄洪的目标,但在源源不断的排队企业加入背景下,IPO堰塞湖却未能从实质上得到泄洪,反而导致了又一大潜在风险问题出现,即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
有不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上会被否率的提高的确是IPO常态化后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不过大家也明白一两个月的短期数据不见得能够反映很多问题。“我认为投资人更多的要关注的是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毫无疑问,对于管理层严监管,或者说是提高IPO门槛的意图,市场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他认为,目前上会被否的原因多集中在公司的盈利能力、信批合规等方面,即管理层看重拟上市公司的质地,“重要的是这一趋势显然不会发生变化,从这点看还是有利于市场健康有序的长足发展。”他指出,一方面投资者要注意避开管理层重点关注的雷区,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券商投行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被否项目集中的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