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1+1》栏目对“校园贷”问题连续数日报道,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湖南大学教授、校园金融研究专家何平平表示,对待“校园贷”要一分为二,一方面要严打各类非法、诈骗行为,另一方面要理性看待“校园贷”,尤其是媒体应更多正向报道校园借贷,帮助这个行业走向规范。
“合理借助金融杠杆进行消费其实也是无可指责的,在当前金融环境下,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很自然地要借助金融工具生活,未来贷款买房、买车,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的介入都将很常见,作为社会精英,在走出象牙塔前学习相关金融知识、合理实践是必要的。”何平平说。
呼吁社会收起“校园贷”偏见
学生选择“校园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用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有的是通过“校园贷”帮助自己实现创业梦,还有人是用其进行消费,也有个别人通过“校园贷”过度消费、满足虚荣心。
湖南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何平平认为,通过合法合规渠道申请,有着正常用途的“校园贷”,本质上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之所以现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跟“黑产”欺诈有关。
“症结在于借贷者在接触金融工具前缺乏相关金融教育,面对问题时缺乏正向的指导与帮助,导致别有用心的中介、代理,以虚假、片面宣传诱导学生签约,是典型的校园欺诈,借款人往往到最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何平平表示。
以近期央视报道的两起“校园贷”案例为例,厦门大二女生“小洁”因无法偿还巨额“校园贷”而走上不归路,在借贷过程中就曾涉嫌遭遇黑中介欺诈;湖南工学院一学生会主席李某,假借创业之名先后骗取27名同学的身份信息,从各大网贷平台贷款近百万元,更是赤裸裸的诈骗行为。
从平台角度分析,何平平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部分平台对借款人审核把关不严,很多平台只需要凭学籍信息和电话回访即可向申请人发放贷款,缺少了实质有效的信用评估环节;二是数据缺乏共享性,一个学生仅凭冒用同学身份,就能在不同的平台同时借款数十万。
“这说明行业想要健康发展,需要去中间环节、需要严格规范、加强监管。”何平平称。同时,他还呼吁,社会媒体应该更多正向报道校园借贷,避免为追求一时轰动效果而曲解、夸大事实,要更多地从普及、宣传金融知识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