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丨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6期)
4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要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对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在土地供应侧放出“大招”,与需求端“双管齐下”,可以看出政策制定层面对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
土地供应新节奏会对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缺地”的一线城市能否做到供应放量?能为还没买房的年轻人松一松紧绷的神经吗?
房地产调控供给侧长效机制“破冰”
房企人士:《通知》是抑制楼市泡沫的“真招”
“原来国土部门用土地供应的方式参与房地产调控是被动的,这一次是主动的。它充分体现了分城、分类调控的精神。从供给端发力房地产调控。”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这份文件比我们预想的要更超前,它把握住了行业症结,思路和方法很对,就看地方政府能否落实。”新城控股(601155.SH)副总裁欧阳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我们一直在谈供给侧改革,但去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全部是寻求在需求侧解决问题。”
“打压需求是因为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供给严重不足。我们统计了许多城市过去几年的发展状况,普遍的现象是城市销售面积连续几年(少则4年,多则10年)超过批准上市面积。”欧阳捷直言,长期来看,唯有用增加供应来均衡市场供需。
在欧阳捷看来,这份文件非常值得称道,其核心是两点:供给侧改革与预期管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份文件开启了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推出了抑制楼市泡沫的‘真招’。”他进一步表示,多供地才能降低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进而抑制房价上涨预期,减缓因担心房价上涨而提前入市抢购形成的“共振”。
受访专家也普遍认为,这次政策明确了库存与土地供应的关系,明确了市场土地供应的节奏,是房地产调控供给侧长效机制的破冰之举。
改变供地节奏受制于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