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本月19日到21日对中国展开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虽然距上次正式访问已经四年,但这次“早该成行”的访问或许也不算晚。它表明中新两国有意愿、有能力消除双方关系中的不愉快,进而在“不确定性”当道的今天成为维护“确定性”的务实伙伴。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新关系经历了一些不愉快,这与新加坡对于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以及南海问题的表态直接相关。虽然这些未在根本上破坏中新良性合作关系,但种种不睦难免带来一些阴影。
好在,2017年以来中新关系出现回暖迹象。有关南海问题,新加坡作为“协调国”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协议过程中发挥了不少积极作用。两国高层互动和互访有所增多。另外,新加坡方面还表现出其他一些积极动向,比如李显龙总理7月公开表示希望持续加强对华合作,新加坡外交界人士也就新加坡的对外政策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争论、探讨等等。正是基于这些背景,两国现在才得以“择机”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回暖。
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新加坡向来珍视自身所处地区与国际环境的确定性,将之视为对外交往的重要目标和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确定性”的诉求,遭遇了“不确定性”的严峻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国际形势仍在持续发酵。而随着欧洲治理困境频现、美国祭出“美国优先”原则以及多个新兴地缘力量中心的兴起,国际格局呈现出冷战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特征。
当然,对新加坡来说,“不确定性”的来源更为具体。一是美国特朗普政府表现出的不确定性。不仅迄今仍无明确的东南亚政策,特朗普政府还在全球贸易方面倾向于保守,这使新加坡感到不安,因其很可能让本就不佳的新加坡经济雪上加霜。二是对中国崛起及其未来如何行事有所担忧。虽然这种担忧毫无现实依据,但要缓解和卸除这种担忧,恐怕只能在与中国的务实对话和合作中得以实现。
事实上,中新两国确实也都有意愿加强对话与合作。虽然李显龙总理今年5月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这不意味着新加坡会缺席“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新加坡不仅支持“一带一路”,而且正在依靠自身独特优势和条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加坡政府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亚洲区域合作与发展新的动能。另外,在区域经济与合作领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向来为中新两国所重视。推动中新自贸协定的“升级”、促使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持续发展,都是接下来双方务实合作的重点。
唯有务实合作,中新两国才能共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在区域和两国关系层面尽可能地维护“确定性”。
(作者:葛红亮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供职于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