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脱贫致富的过程首先是改变人的过程,如果缺少脱贫的内生动力,靠着外界的投入和救济,即使可以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也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开发式扶贫从一开始就着重发展生产,反对扶贫中的“等靠要”思想,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在实施精准扶贫中,随着扶贫资源投入的增加和限期完成任务的压力,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如何提升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扶贫扶志是扶谁的志,“等靠要发生在哪个层面”;其次要设计合理的制度,避免因制度设计不合理而刺激“等靠要”的思想;第三要提供合理的脱贫途径,有针对性的帮扶,才能在发展中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对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批评很多。比如批评有些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也不工作,习惯性懒惰;有些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一些农民不敢承担风险,不敢从事没有做过的种植和养殖产业;有些农民片面地将扶贫看作政府的责任,有任何困难都找政府;还有的甚至以不脱贫为筹码,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扶贫救济。不过,一些地方政府的“等靠要”的思想似乎更为严重——前些年曾有某县庆祝进入“贫困县”的报道,看似十分荒唐,反映的却是某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实情。
贫困地区脱贫要有内生动力,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不能躺在贫困上等着国家和其他地区帮扶,而要主动找到工作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能消极地等待国家的项目支持,更不能以贫困户素质差、“等靠要”思想严重为理由,消极对待扶贫工作。其次是贫困村要有内生动力,要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有能力、办事公正并受到群众拥护的人作为村民的带头人,领导大家共同致富。最后才是如何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提升扶贫内生动力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比如过高的扶贫标准和无责任的救济容易导致“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为了保证贫困户脱贫,通过多种方式给贫困户提供补贴,这些补贴可能高于一般村民的生活水准,造成新的不公平,这必然导致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为避免在扶贫的名义下产生新的不公平,一些地方采取了有责任的扶贫救济。比如在老龄化严重的地方,采取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策略,低龄老人不仅在照顾高龄老人过程中得到报酬,而且获得社会尊重和社会交往。再比如一些地方设计了公益岗位,使贫困群体通过提供公益劳动获得相应的扶贫支持。随着扶贫力度增加和扶贫标准的提高,要设计合理的制度,避免因为扶贫而产生新的不公平。对于贫困户是如此,对于贫困村和贫困县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