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首届新乡村校长论坛揭幕,首批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的20位校长,每人获得50万元发展基金。这一天,平日默默无闻的他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以色列前教育部长Rabbi Shay Piron等“大腕”点赞。
在中国,有20万名乡村校长,他们背后是300多万乡村教师和9000万乡村儿童。“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一个校长可能就是校长;但是在偏远的农村,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地方的教育部长,对当地的教育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马云在论坛上说。
“乡村校长是一首诗,带我们去到远方。”在主论坛上,应邀担任主持人的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副主任欧阳斌有感而发。
在山里,在田边,在荒野间,默默坚守的乡村校长们苦心办学、倾心培养。只为了,这一段陪伴的时光,让乡村孩子人生的路走得更远、更宽广。
嘎松扎西:高原之上,冰河之下,是汹涌澎湃的热情
在海拔4516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其西北部坐落着一所牧民们自己修建的小学——麻秀村小。学校建在湿地上,墙体受潮不断下沉,开裂的墙壁只能依靠木头顶着。教室没有窗户,光线昏暗,也没有电,没有信号,几乎与世隔绝。从2006年开始,嘎松扎西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1个年头。
艰苦的教学环境并没有让嘎松扎西退缩,但让他感到困难的是,牧区的家长没有让孩子受教育的意识,认为放牧就足以过此一生。“经常上着上着课,学生就逃跑了。然后我就追过去,喊着站住站住,最后累瘫在地上。” 嘎松校长说。11年间,他曾为了劝回不愿上学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追了十几公里,翻了几个山头。
就这样,一个一个地追回来,一家一家地做工作,在嘎松的努力下,再没有学生逃跑了,甚至休息的时候他们也愿意待在学校。不论是放假后的开学,还是老师去县城开会,每次嘎松校长和老师们一回到学校,104个孩子就会一个个和老师贴脸问候。嘎松说,“终于建起了一所学生不愿离开的学校”。
嘎松先后把学校翻新了两次,装了窗户,通了电,教室里终于亮堂了。然而,2010年,玉树地震,校舍成了危房,嘎松带着学生们在帐篷里完成了三年的学业。麻秀村小连续4年县教育局数学统考第一,综合统考全县14所学校前5名,连续4年乡村学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