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规模较大,全国平均比例超过20%(各学段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达到30%。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解决了这一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体的上学问题。记者探访了三名90后,了解学生资助、教育扶贫如何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大学是我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交通不便、耕地匮乏,陕西安康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辖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黄垚还记得几亩薄田支撑起的求学岁月。每逢开学,父母常常要东拼西凑才能借足兄弟三人的学杂费。
2003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我初中比较顺利读下来了。我们村那年读完初中的比前几年都多。”黄垚回忆。
2005年,黄家迎来了喜讯,黄垚和二哥同时考上省重点中学,但学费、生活费的压力再次成为完成学业的一道坎。这个暑假,兄弟二人选择了放弃,一同到新疆的建筑工地打工。14岁的瘦弱身躯在工地上搬运泥沙和砖石。临近冬天,新疆11月刺骨的寒风中,哥哥做出决定:让黄垚回到学校,自己打工供着弟弟。
2006年中考,复读的黄垚再次考入省重点安康汉滨高级中学。他分外珍惜这个机会,勤奋学习,暑假时靠打零工赚取学费,一位爱心人士设立的助学金每学年接济他800块钱。2007年,国家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那时起,他就找到了方向:做一名老师。
2009年他顺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一分钱不用交,每个月还有600块钱的生活补助。“可以说,如果没有政策帮助,我家的收入是肯定供不起大学生。在大学里读书,感觉是最幸福的一段日子。”解除了后顾之忧的黄垚在大学奋发努力,兼职做家教的同时,学业也取得丰收,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国家级奖励,成为“奥林匹克数学国家级教练员”,4年中他共获得11项奖学金。现在,这位90后小伙就职于厦门外国语中学并在厦门成了家。选择厦门,是为了照顾在泉州打工的二哥。“二哥是为了我才辍学的,我一定要帮助他。”
给中职学子一扇改变命运的窗
在哈尔滨,“雏鹰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在家长中小有名气。不为人知的是,它的创始人岳薇是一位家境贫寒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