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从唐宋以来,成都的诗歌成绩有目共睹。近几年,成都现代诗歌也成绩斐然,诗歌已成为成都的一种文化标签。在梁平看来,这么好的诗歌气氛基础,也为举办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打下基础。本届诗歌周将围绕“天府文化”、“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为主题展开交流和互动,力争将“成都国际诗歌周”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使之成为成都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
在诗歌周即将启幕前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梁平,他从战略高度到具体的细节两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国际诗歌周的价值、意义,对于广大诗歌爱好者,也发出热情的邀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规模之大,很是瞩目,有来自26个国家的30多位国际诗人参与,对成都获得“诗歌之城”称号的分量,无疑又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您是如何看待此次诗歌周的意义的?
梁平:且不说古代,但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成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诗歌传统、诗歌气象、诗歌土壤以及庞大的诗人队伍和优秀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经过本次诗歌周活动,成都作为诗歌之城,将更深刻地刻印在来自全世界诗人的心版上。组委会还特别在国际诗歌周期间,专门安排一天半,分组安排参会的中外诗人到熊猫基地、武侯祠、都江堰、宽窄巷子、金沙遗址博物馆采风,希望能激发诗人们的诗情。期待他们用个性的诗行,表达他们心中的成都,或者他们在成都的情感和思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此次诗歌周期间,有一个主题为“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交流论坛。设置这样一个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梁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事实上,有很大部分的情感冲突、心灵事件,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大量的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思考模式的转变所造成人的灵魂纠结,都是非常值得表现的诗歌素材。然而,以我几十年从事诗歌刊物编辑的经验以及对诗歌现场的观察,我们的诗人对城市这个主题,投入的关注度和表达的力度还不够丰满。有些是意识不到这一点,有的是意识到了,但是切入角度还没找到,或者表现还不够深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课题。不管是对于诗歌创作本身,还是对城市文化内涵需要诗歌充实,这个问题都显得非常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