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楼房,当年的大院生活很是热闹。
老人们一起分享种出的玉米和豇豆。
华光厂最早的职工医院。
曾经的厂房人去楼空。
一些退休老人没舍得离开,这里有他们的青春和奋斗,在他们眼里大院的时间已经静止,他们一起慢慢老去。
老家属区里,成片成片排列着高大整齐的香樟树。
78岁的张建鸿老人每天吃了早饭,都要在四川华蓥山的生活大院里转上几圈。这个由几十栋青砖矮楼构成的院子,是他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如今当年的神秘工厂已经搬迁,不过几十年前的俱乐部、食堂、医院、邮局还有装配大楼都还是原封原样的。他也舍不得这大院子里的上百株高大香樟树构筑成的绿道,退休后就和老伴继续住在了这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来自东北和沿海老工业基地及内陆大城市的数以百万计的国家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产业工人、工程管理人员及部队官兵和当地民工,奉命汇聚到广袤的中国西部地区,开创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三线建设。
当年在四川华蓥山这个小山沟里,一共建有8家大军工企业,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禄市至溪口一带的山沟里散落分布着神秘的国营红光仪器厂、华光仪器厂、明光仪器厂、兴光仪器厂、金光仪器厂、江华机械厂、长城机械厂、燎原机械厂等8大厂,华蓥山因此成为川东工业基地。
占地面积达178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国营华光仪器厂是1965年布点建设在天池镇码头村天池湖边的军工企业。这个不为外人知晓的工厂当年主要研制生产瞄准镜、望远镜、激光测距仪、照相机和球面光学元件等多个系列军民产品。我国第一代火炮激光测距仪就产自这里。上世纪80年代,名震全国的珠江牌系列单镜头反光相机也是这里几大三线军工厂联合生产的,珠江牌相机的镜头全是由华光厂生产的。1990年,国营华光仪器厂因国家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搬迁至重庆。华光厂搬迁后,原华光厂旧址家属区现在成为了绿水洞煤矿职工家属住宅区。
2017年8月记者在老三线建设者的陪同下走进华光厂旧址家属区。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小山沟里的这个神秘家属院仍然保留着华光社区的老地名,一栋栋经历半个世纪依然屹立的老建筑仿佛在向过往的路人诠释着一段还不曾远去的历史。
当你近距离触摸到这些古老建筑时,当年老军工人张建鸿他们那种与天斗,与地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敢于牺牲的精神会瞬间包裹住你。
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和可敬可爱的三线人已远离我们而去,这个家属区依然还保留有当年的职工医院、职工食堂、职工俱乐部、礼堂、电影院。这些灰色,斑驳,挺立的老建筑群是那个峥嵘岁月的历史痕迹,它们还在继续向世人静静地诉说当年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