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子阳
提到刑事辩护律师,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福建念斌案、河北聂树斌案、浙江张氏叔侄案……法庭上刑辩律师们逻辑清晰、张弛有度、滔滔不绝、据理力争,在昭雪案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不过,一个时期以来,死磕派、维权律师、律师被打、律师之间打官司等词汇和事件充斥坊间,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对此,许多富有正义感、责任感的律师,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多律师向全国律协提出:律协应该发挥作用,对这些乱象该出手管一管、抓一抓了,不能无视、不作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刑辩律师的言论是不是应该受限制?刑辩律师与司法人员能不能良好相处?刑辩律师们到底是怎么看、怎么想的?那些刑辩大律师、名律师,也包括刚刚出道的年轻律师,还有那些自称“死磕律师”的,能不能有一个共识?
问题聚焦 催生《倡议书》
面对这些困惑与问题,司法部和全国律师协会一直在考虑,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律师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主管律师工作的熊选国副部长深入思考后,多次和全国律协研究,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出能不能举办一个刑事辩护的专题研讨班,请全国从事刑事辩护、有影响的律师代表们一起,来共同研讨、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个想法提出后,全国律协常务理事们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刑事辩护和律师制度改革”专题研讨班就这样确定了。
众多刑辩律师中,究竟邀请哪些人参加呢?筹办者经过多方考量认为,既然这是第一期研讨班,要办好就要选取最具代表性、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来参加。
通知下发后,被邀请的律师十分欢喜,热情高涨,觉得机会难得。那些因故不能参加研讨班的律师,遗憾之余希望再有机会补上这一课。北京的张磊律师因为连续开庭,无法脱身,只好请假;刚刚到美国安排孩子上学的朱明勇律师,也是如此;张燕生律师身体不适,无法参加培训,特意要求今后能给年轻的刑辩律师多些机会;广东的庞琨律师因家中有急事,未能如愿;研讨班开班前夕,身在埃塞俄比亚的陈有西律师,快速处理手头事务,一路风尘,当他从国外辗转赶到北京研讨班时,已是凌晨1点多,被称“到得最晚的律师”;8月31日,未能参加此次研讨班的杨金柱律师在与全国律协秘书长韩秀桃商谈工作时,还表示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