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个多月前,“广场舞‘跳进’了全运会”的消息就引起了一阵讨论热潮。按照比赛的日程安排,广场舞线上赛事的投票环节已经结束,最终结果的公布也必将引发新一波的舆论潮水。
广场舞一直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存在。尽管噪音扰民、抢占场地等问题不时见诸媒体,但由于既能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填补社交空白,而且门槛较低,广场舞正在成为更多人自发的文化选择。
日前,有媒体对国家体育总局在20年来发布的4次群众体育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广场舞近年强势崛起,并且成为50岁以上人群中最流行的两种锻炼方式之一。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学人》于今年年初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广场舞人口有8000万至1亿人。更有评论人士指出,从人数来讲,广场舞已成“中国第一运动”。
广场舞崛起,并成为“草根”文化亮点,与人口步入老龄化、国家倡导全民健康、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等趋势相互呼应。尤其是随着社会全民健身的发展与体育热情的提高,广场舞被多次列入国家相关部委的议题清单进行讨论和部署。2015年9月,文化部、体育总局等4部门就曾联合发布通知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合力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同年,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优秀作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政府的有力引导和规范治理,推动广场舞这项群众自主组织的体育活动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也为其他领域群众体育活动的推广及治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此次广场舞等群众体育项目进入全运会的视野,不仅被普遍解读出中国体育从单纯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到更注重国民体育需求的积极转向,以及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被社会各界寄予了完善相关规范及规划、探索群众体育运动行业自律及管理之道等多方面的期待。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这也意味着,在解决“老有所乐”的问题上,公共服务部门在增加供给、提升治理等方面都需投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眼下,亟待有关部门打破观念阻碍,加速资源下沉,厘清公共空间规则,创新思路解决广场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至于落实全民健身和民众体育福利,尤其是满足新发展的体育需求,还需将其置于更宽阔的背景中去统筹和设计。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