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男朋友了吗?”一支带着幽光的冷箭“嗖”地射来。
“嗯,他现在应该在北京呢。”我冷静回答。
偶尔心情好,就说:“哦,他呀,估计还在国内呢。”
而实际上,那一段时间,我亲爱的男朋友到底在哪儿、究竟在干吗、乃至叫什么名字……哎呦,真不巧,我也不知道。
研究生还没毕业时,我妈就开始明示:“该考虑了。”而“考虑”的宾语,已经不需要她老人家亲自点明了。
春节回家,才发现原来我妈的提醒方式是如此和风细雨。上至六七十岁的长辈,下至长我几岁或十几岁的表哥表姐,乃至同龄的中学同学,大家一见了面,就跟对暗号似地问一句:有对象没?
一开始我还老实作答:“没有。”后来发现,紧跟着的往往是语重心长的“爱的教育”——此处省略1万字。
身经百战之后,我便能从容应对了。
靠开头那种文字游戏,忽悠过几个人。但扛不住文字高手在民间,他们敏捷地抓住了疑点:“应该?估计?”
在我还没被催婚的年轻时代,曾被金庸的小说洗过脑。小说里各位女神级的妹子们,哪怕再聪慧、再美丽,终其一生的追求,都不过是把自己托付给一个男性、得到美满的婚姻。至于追求男神而不得的姑娘们,下场不是凄凄惨惨,如远走他乡的小昭,就是变成了众人眼中的女魔头,如李莫愁、周芷若。
出于对金庸大侠的盲目崇拜,这些小说曾一度让我坚定地认为:此生最值得向往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位心灵相通的伴侣,一起在江湖奋斗。
不知向往了多少年,又被众人的催问而忧伤了一两年,也曾经为一段没有结果的暗恋而伤神许久……直到被一个朋友无心的话点醒:
“婚姻又不是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的啊!”
那一刻,简直醍醐灌顶。
对呀,婚姻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已,并非亘古不变。何必为了这种“非天然”的组织形式,而去勉强自己赶紧找个人嫁掉、了此一生呢?
我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悲剧。
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实在忍受不了父母和亲戚们一波接一波催婚,在28岁时急急忙忙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婚后的生活,以物质的眼光来看,丈夫并不亏待她,但是两人的感情,却像高原的空气一样稀薄。即便后来有了孩子,夫妻感情也没有加深一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