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讯 我们身处全媒体时代,个体被手机等客户终端连接,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每日被主旋律淹没和刷新。但主流文化以外,还有许多被忽略,却同样重要的声音。每一个离经叛道的个体,不被理解的小人物,都是主流文化的局外人。如果我们有机会和这些陌生人对话,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生活,才算是认识了未被过度包装的真相。
上个世纪80年代,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提出:“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大时代的宏观叙事下,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确实不应该是被无视的章节。
杀马特是青年农民工的广场舞,小确丧是90后中年的精神鸦片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青年进城,他们进入代工厂、理发店、餐馆打工,在见证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迷茫和归属感的缺失。当年的“杀马特教父”罗福兴,曾和陈晓楠在《和陌生人说话》中进行过一次直抵内心的对话。这名来自广东梅州人的95后,当年无惧来自主流世界的鄙视和嘲讽,以一次半瓶发胶的洗剪吹发型和廉价却blingbling的地摊马甲的夸张造型,发展并建造了被群嘲为充满城乡结合部气质的非主流家族。他背后的“杀马特”青年们,其实代表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长期得不到上层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他们自发打造的非主流文化,不仅仅为了彰显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更是一种同类抱团取暖的自卫。
当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时,另一种青年亚文化在年轻人中漫延——小确丧。年轻人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作为生产主力的他们,承受着恶劣环境、高房价、就业压力的困顿和打击,在拼搏一生都可能买不起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和中年危机已经杀到,但跻身中产遥遥无期的无奈中,试图通过颓废、绝望、放弃式的自嘲来消解无力感。
倾听“非主流”的声音,还原一个时代的真实
无论是杀马特青年还是小确丧年轻人,都同样背离主流价值,接受着迥异的社会目光。然而,与其一味的鄙视和全盘的否定,不如真正地坐下来与他们对谈。倾听特殊群体内心的声音,才能了解一个社会的真实与全貌。比如如今经历生活变故,已剪去长发,目前在深圳以美发营生的罗福兴。这位22岁的“过气教父”背后的心酸与不适,通过《和陌生人说话》10多分钟的平视对话,被呈现在公众视野。看似离经叛道的表象背后,“罗福兴们”实则孤独又彷徨,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与歧视中,他们一直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