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渐入佳境,一批军民融合研究院、产业园拔地而起,争当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随着科技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出台,未来我国军民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将进一步统筹,基础前沿和关键共用技术研究持续推进,逐步形成全链条、一体化发展的科研布局
近日,我国科技军民融合顶层设计出炉,由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联合发布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部署了7方面16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扫描地下管线的探地雷达、24小时全天候监控的无人机……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军民融合的产物。
数据显示,2016年,航天科工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
“航天科工以内部企业为‘试验田’,打开集团内部军工院所之间的数字围墙,打通军工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间的‘最后一公里’隔离带,推动科研生产能力由封闭固化自我配套转向竞争性共享配置,显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董事长高红卫说,航天科工还将高度关注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将航天技术深度应用于民用领域,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深耕前沿技术创新,坚持商业化发展原则,一条具有浓重航天色彩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逐渐清晰。
2015年9月份,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花落四川绵阳。此后,绵阳科技城在破解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从设立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到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资质认定……去年一年,类似“开先河式”的探索在绵阳层出不穷。
“绵阳科技城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引领,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大胆先行先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科技城GDP达到1289亿元、增长9.2%。”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罗治平表示,绵阳军工科技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一步,绵阳还将聚焦技术、设施、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加快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