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捐助者何尝不是值得欣赏的人
□ 本报评论员 华智超
昨日,“小朋友画廊”的公益项目刷爆网络。用户只需要花一元钱就可以购买一幅自闭症儿童的电子画作,钱款将用于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神、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在短短5小时内,该项目完成了1500万元的募集目标。
该项目虽然火爆,也有网友质疑这是不是商业炒作。昨日下午,腾讯方面回应称,99公益日“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
这是一个成功的营销项目,或许可以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公益营销”。企业举办公益项目,既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也有企业形象或者经营战略层面的考虑,本不足为奇。作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它放大了公益效果,激发了社会爱心,也凝聚爱心力量用于特殊人群的发展,值得鼓励,也给人以启发。
这个“公益营销”的最大亮点,是改变了受捐助者的形象。项目展示的36幅画非常精美,有网友称“可以和大师级画匠媲美”,透过这些画作,人们感受到这些孩子们的创造活力。一元钱的购买,与其说是捐助,不如说是对孩子们梦想的投资,他们很特殊,但也很优秀,有天赋。
一直以来,特殊人群都被打上了弱者的标签,公益捐赠总难免有“施舍”的感觉。与生俱来的障碍让特殊人群受到了“特殊待遇”:一方面,轻则要忍受旁人投来的异样目光,重则会受到恃强凌弱者的欺负和凌辱;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社会的鼓励和帮助,不过这种帮助通常也难免给他们带来一种隐形的道德压力,在改善他们的生活境况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带有怜恤的意味。
特殊人群真正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但有时候,所谓“平等”的眼光仍然过于刻意,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的姿态。真正的平等,莫过于让受捐赠者的创造能力得到展示,让社会看到他们丰富、灿烂的面孔。特殊人群身处逆境,改变逆境后,他们会像你我一样得到人生发展,甚至他们会因特殊成长环境的历练而变得更优秀。
不可否认,患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在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可能先天不足。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是无用之人。实际上,特殊人群有时在一些领域有着过于常人的理解力。据统计,全球有23位公认的自闭症天才。例如德雷克·帕拉维奇尼先天失明并患有严重自闭症,但他4岁起就对钢琴无师自通,对所有乐章过耳不忘,被誉为“再世莫扎特”。
一次有价值的“公益营销”,让特殊人群的才华得以展示,使得公益捐赠之中,更多人报以会心一笑,投以欣赏的目光,而不是简单的怜恤。给孩子们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就是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和创造价值的窗口,也是通往一个更加温暖、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加文明的社会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一些爱心团体通过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来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进步。
让特殊人群获得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才是对他们的最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