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君芳
近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胜利村14组组长潘强,是村上环境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再过一段时间,他的“职务”还会升级,成为胜利村环境治理协会会长,“这几天,我们正在民政部门办理协会登记注册的各项手续。”
从志愿者服务队到环境治理协会,潘强职务变化的背后,是村民自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两年多前,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胜利村成立了环境志愿者服务队,主要成员是16个生产小组的组长,以及部分党员、院落长等,“政府虽然有购买保洁服务,但是保洁公司主要负责定点垃圾的清运,而河道、主干道、院坝等地的环境卫生,他们并不负责。”胜利村村主任苟小琴说,最初这些环境卫生工作,都是村“两委”工作人员在承担,“看到哪里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来。”
“村‘两委’工作人员本来就不多,生产小组的组长们就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承担起村里的环境卫生工作。”年轻的潘强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
随手拾垃圾、提醒村民不乱扔垃圾,清理沟渠里的白色垃圾、修补破损的河堤……随着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元化,志愿者服务队也逐渐遇到一些小烦恼。“有一些服务会涉及经费,因为身份问题,也没法开发票,村‘两委’也就没办法给我们报销,都是生产小组的组长们自己把钱凑了。”潘强说。
“虽然钱不多,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苟小琴说,“有一年村‘两委’给服务了一整年的志愿者们,每人发放了50元补贴,但就是为了这笔‘出路不明’的费用,在后来的审计中,村‘两委’没少做解释。”
提升为环境治理协会,成为正式的非公益性社会组织后,这些情况将会有所改善,“协会可以以项目的名义,做好预算后交给村‘两委’,村‘两委’再召开村民议事会讨论,只要通过了就可以划拨项目经费给协会。”苟小琴说。
即将变成“协会会长”的潘强,也在思考如何拓宽协会的服务内容,“近期我们想把垃圾分类领域做起来,现在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概念还不太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