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琳)8月22日,本报报道的《三位京籍英烈的亲人在哪里》,让那段尘封的历史得以走进公众视野,也开启了为3位北京籍英烈寻找家乡亲人的大幕。昨天,大兴区采育镇传来好消息,出生在凤河营村的
“寻找烈士亲人团”是由当年第四野战军39军152师将士的后代,以及众多爱心人士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境内匪患遍及城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2师多个营,投入到全面剿匪战斗中,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住了祖国的南疆。战争期间,一些牺牲英烈被就地安葬,有些长年无家人祭扫。也因此,受父辈所托,“寻找烈士亲人团”开始了为英烈寻找亲人的行动。
当年,参与剿匪战斗的有不少北方战士,一块被发现于广西武鸣的烈士碑上,记载了73位烈士姓名,刘德仲烈士的姓名就位列其中。那么,他的亲属是如何联系上的?昨天,大兴区采育镇凤河营村村主任张顶义揭开了“谜底”:烈士的亲属至今仍生活在凤河营村,所以,这大大节省了辗转找人的心力。
张主任说,当天一位村民看到报道后,拿着报纸找到了他,说烈士刘德仲家很可能还有一个侄子,就住在本村。一听说是这个情况,他立即开始核查工作。
核查的过程当中,张顶义还发现了一位与烈士同名同姓的人。这位老人已经过世,生前并没有离开过村子,所以,他不可能是那位远赴广西征战的烈士刘德仲。根据村民们提供的线索,最后,焦点聚集在村民刘士元身上。
果不其然,他真的就是刘德仲烈士的亲人。刘士元今年62岁,他说,他父亲那一辈兄弟4个,他父亲是最小的一个。在自己的童年,除了父亲以外,对那三位大爷,就只有对二大爷是有印象的。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曾听二大爷念叨过:“你还有两个大爷,都是当兵死在外头了。”此后,就再也无其他了。
“听说他们都是十几岁就离开家的。我爷爷去世得早,奶奶一个人拉扯着这几个孩子,那个时候,吃不上喝不上,当兵有口粮,还能保家卫国,也难为那么小的孩子就去当兵了。”刘士元也很感慨,没想到,时隔了70多年,自己竟然还能找回家人的消息。
昨天,得知消息的白玉芳女士十分激动。她是152师将士后代,也是“寻亲团”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之一。白玉芳说,明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明年清明节时,“寻找烈士亲人团”将赴广西纪念这些英烈。接下来,她准备要和刘士元先生再商量一下,期待届时他能够到场。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