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轶群
冲进火场,抱出煤气罐
“当时是8月20日早晨7点多,正准备训练,中队就接到一个火警电话,旧县乡王古三村一户村民家煤气灶起火,指导员带上我还有几个战友,一共12个人马上就赶过去了。”8月23日,在东平县州城消防中队,消防战士武传祥向记者回忆起了三天前的出警经历。
中队到旧县的路程基本上就是环东平湖一圈,平日一个多小时的路,那天消防战士们40多分钟就赶到了。
到现场后,他们发现火场煤气灶托架和煤气罐存放柜都是木质结构,都已经烧得不成样子了,煤气阀门由于长时间燃烧已经无法关闭。用水枪喷射煤气罐、给罐体降温后,感觉温度降下来了,武传祥拿起石棉毯,冲进去盖住着火点,抱着煤气罐就出来了。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武传祥一脸平静。其实当时情况很危险。
东平消防中队队长刘奇介绍,由于煤气罐周围木质结构的长时间燃烧,煤气罐体在长时间烘烤之下,温度很高,如果继续升温,有爆炸的危险。幸运的是,当时煤气罐是站立燃烧,而不是阀门向下燃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曾经看过一个实验,一个倒地燃烧的煤气罐,爆炸后罐体被高压气体推动可以击穿一堵墙。”
“煤气罐起火燃烧比较常见,更危险的事情也经历过。”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化工厂事故,刘奇至今感到后怕。
“那时候我在邻县当消防兵。有一次一个化工厂爆炸,我们距离事发地比较近,虽然不是我们辖区,但是作为兄弟单位,得过去支援。还没到火场,在车上指导员就要求我们戴上防毒面具——现场有含氯气体泄漏。我们赶到现场,有几个先到达的兄弟单位战友戴着工厂提供的消毒面具在处理火情。火情处理起来倒不复杂,但处理完毕后七八个消防战友就开始呕吐,接着就住院了。他们戴的是工厂提供的简易面具,虽然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现场的有毒气体超过了简易面具的承受限度。化工厂起火,既有爆炸风险,也有有毒气体扩散的风险,可以说是最危险的情况之一。我们能处理好当时的事故,没造成更大的损失,也多亏我们装备比较好,平时训练要求高。当时要是疏忽了,可能就回不来了。”
一年处理险情千余次
东平消防大队一年处理各种险情有1000余起,每天就有3起左右,其中东平消防中队负责主城区消防任务,每年处理险情在600起以上,州城消防中队每年出警400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