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表示,《彼得·潘》的时代,人们通过飞来向往自由,而现在的人则躲进网络寻找自由,逃避责任。 剧组供图
“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代是一个‘飞’的时代,而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文化时代,这两者很像,可以看作平行的。”9月15日至17日,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小飞侠彼得·潘之机场无真爱》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成长、真爱的故事。林奕华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逃避长大,习惯于安乐,沉浸在网络或者电视剧童话里。
解读作品
源自对“时间”的理解
曾导演过《水浒传》《贾宝玉》等舞台剧的林奕华,善于以现代视角重新解构名著,发现原著精神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桥梁。这次林奕华对准了诞生于1904年的《彼得·潘》,詹姆斯·巴里创作的“小飞侠”常以童话剧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这个不想长大的小男孩还衍生出了“彼得·潘症候群”这一名词。
在林奕华的故事中,彼得、温蒂、海盗虎克船长、达林太太,以及小精灵等,被抽象成了男孩、女孩,想要拍大片的导演、偶像歌手等。“一人分饰多角”、“多人同饰一角”等林奕华常用的手法,依然会出现在这部作品中。“我觉得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候,他已经超越一般的儿童剧了。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在讲一个小孩的世界,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形而上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做时间。”林奕华透露,最初他想要表达的是人在时间里迷路了。
在林奕华看来,彼得·潘拒绝时间、逃避长大的做法跟我们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像,“他不想长大,其实也是在逃避不熟悉的未来,对未来也有很多恐惧。现在的人同样有个非常大的矛盾,就是左手说我要未来,右手却说我不要未来,就是不要为创造这个未来而付出或者牺牲。”在20世纪初,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时代,人类发明了飞机,而现在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林奕华觉得“飞的时代”和“网络时代”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那时的人通过飞来向往自由,而现在的人则躲进网络寻找自由,逃避责任。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不想长大、逃避成长?林奕华说:“第一个,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就是我们已经太平、安乐很久了,大家那么喜欢流连在网络上,网络里的物质是一种欲望的投射;第二个,我们失去了一种对自己的自信,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人的脸是没有瑕疵的,很容易就产生自己不完美的那种自卑心理;第三个原因也是基于第二个的,我们在互联网世界里面得到最多的情感,其实都是非创造性的,比如一些网络小说就是各种套路的集大成者。”在他看来,现在很多火热的电视剧也是在迎合这种心态,比如仙侠电视剧就是回归到“童话模式”,“其实我们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是童话,比如《我的前半生》也是个童话,无法逃离王子跟公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