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8月27日,有着“水滴”之称的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迎来了真正的水滴,自前夜起便下起的雨或急或缓,将近段时间的些许燥热一扫而光。但这场雨带不走的,是这座城市的“体育热”。当晚的“水滴”之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全运会开幕式将这座城市点燃。对全国的体育爱好者来说,12天的精彩赛事即将上演,而对中国体育来说,一段新的追梦之旅也就此开始。
历史积淀 承载希望
继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之后,全运会开幕式8年之后再度在晚上举行。27日20时,伴随着作曲家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旋律,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在五星红旗的引领下,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手持鲜花携手同行,邀请各族同胞共享全运盛会。
“水滴”体育场的中央,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津娃”驾着一艘小纸船漂荡在海河之上,讲述着天津数百年城市故事的同时,也探寻着天津在中国体育发展长河中留下的痕迹。百余年前,“一代宗师”霍元甲创办精武体育会、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论点,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等一系列现代体育项目由此传入中国。称霸东亚的“南开五虎”,中国最早的城市运动会,最早的网球场、赛马场……一幅幅画面,记录下天津与近代中国体育的渊源,更记录下中国体育不断求索的经历与追逐奥运之梦的过程。
1908年,天津学生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表达了国人对奥运会、奥运精神的渴求。随着“津娃”的航行,“岸边”的风光渐渐由近代走到现代,“天津之眼”“津塔”等天津地标建筑出现。在“奥运三问”提出的100年后,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得3个疑问有了圆满的回答。天津也将在今年全运会上续写新的体育篇章。
全民参与 全运惠民
“津娃”划过的海河“水面”,实际是由8000平方米的3D立体投影组成,而这也是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亮点之一。由98个激光投影仪映射出的“水面”上,开始浮现出一张张由体育爱好者上传的健身活动自拍照。“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在本届全运会中有着实实在在的体现。
本届全运会上,气排球、柔力球等19个面向群众开设的比赛项目,让老百姓从往日的看客成了如今的主角。就连以往象征全国最高竞技水平的专业组比赛,也向群众选手敞开了大门,包括田径、游泳等6个项目都是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同池竞技。而开幕式文体表演的6000多名演员中,除50多名专业演员外全部为群众和志愿者。“全民全运”的理念在各个环节都得到了践行。